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头颅标本岩骨内外各重要骨性结构之间的距离,并结合岩骨CT薄层扫描,为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8例成人颅底干性标本用磨钻轮廓化骨迷路及面神经管,但要保留前庭小管、总脚、后半规管后的部分岩骨后面以及岩骨上缘作为测量的标志,并利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相关的骨性标志及功能结构之间的距离,包括岩乙状窦交叉点PS(即岩骨上缘与覆盖乙状窦的骨壁最前部的交点)、面神经管垂直段、后半规管最后部PNA、前庭水管外口、内耳道后壁中点、总脚、岩骨后壁、乳突外表面、乙状窦沟前壁、迷路下气房等之间的距离。对10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用彩色乳胶灌注动静脉血管,再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层厚0.65mm),测量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涉及的骨性标志及功能结构,确定术中岩骨磨除的范围及深度,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及乙状窦是否前置等。模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采用双骨瓣开颅,用铣刀首先形成平行于中颅窝底的颞枕骨瓣,然后形成包括乳突表面的骨片,暴露横窦、乙状窦及乳突导血管,用磨钻平行于岩骨后面向内磨,直到术前确定的岩骨磨除的范围及深度,硬脑膜切口大致呈“T”形,平行于横窦及中颅窝底切开幕上硬脑膜,平行于乙状窦前缘切开后颅窝硬脑膜至颈静脉球上方,在岩上窦汇入乙状窦前0.5cm处结扎、切断岩上窦,以使幕上、下硬脑膜切口相连接,由岩上窦切断处向内沿着岩骨嵴的方向剪开小脑幕,至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稍后方的幕切迹,用脑压板轻轻抬起颞叶,用牵开器将横窦、乙状窦及切开的小脑幕牵向后,暴露岩斜区。观察手术的暴露情况,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术后再次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对岩骨后壁的磨除范围及毗邻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以实际的磨除范围与术前计划比较,了解术前计划的可靠性及可行性。结果:1.显微解剖研究1.1 PS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是10.48±0.42mm,到前庭水管外口的距离是17.26±0.86mm,到内耳道后壁中点的距离是27.64±1.20mm,到总脚的距离是20.56±1.54mm,到迷路下气房的距离是23.58±3.72mm。1.2面神经管的观测:面神经管段的面神经按其行程可分为:①迷路段(前庭段);②鼓室段(水平段);③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骨管长3.22±0.92mm ,是整个面神经管最狭窄之处。水平段骨管长11.68±1.52mm。垂直段骨管长13.88mm±1.82mm。与该入路关系密切的是面神经管垂直段,其外壁到岩乙状窦交点的距离是11.34±1.92mm,距离海伦嵴15.02±1.28mm,其后壁到岩骨后壁的距离是7.52±1.36mm,到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7.01±1.52mm。1.3骨迷路结构的观测:骨迷路由前庭、骨半规管、耳蜗三部分组成。前庭水管外口与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是1.78±0.92mm,与内耳门后缘的距离是10.46±1.48mm,与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8.26±2.42mm,与岩骨嵴的距离是8.56±1.54mm。后半规管跨度(半规管两脚与前庭连接处的最大跨度)是9.56±1.28mm,高度(半规管顶点与前庭的垂直距离)是7.40±1.16mm,其最后部与岩骨后表面的距离是3.12±1.08mm,与岩骨嵴的距离是2.88±1.12mm,与内耳门后缘的距离是10.12±1.06mm,其最外侧与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86±1.98mm,与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82±1.91mm。1.4岩骨后外侧的切除范围:后半规管最外侧与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86±1.98mm,在此范围内可安全切除岩骨外侧部,因为此区无重要的功能结构。后半规管最外侧到乙状窦沟前的骨质范围变化较大,可根据影像检查确定其距离,磨除过程中可暴露迷路下气房,因其上壁即为后半规管的下端,这有助于后半规管的轮廓化。如果需要进一步磨除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后缘之间的骨质,此时磨除岩骨后面须相当谨慎,否则会损伤内耳,引起并发症。1.5手术的暴露范围:向后牵小脑和乙状窦,通过乙状窦前间隙,可显露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后组脑神经、桥脑腹外侧面;向上牵开颞叶,显露小脑幕上区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切除部分小脑幕,进一步牵开颞叶,可清楚暴露嗅神经、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2.岩骨CT薄层扫描影像学研究:乙状窦沟宽是11.44±1.79mm,深是5.27±1.93mm,乙状窦沟底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是10.38±3.90mm,乙状窦沟前壁到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3.66±2.18mm。后半规管最外侧至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44±1.86mm,后半规管最后部至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65±1.76mm,后半规管最后部至岩骨后壁的距离是2.92±0.98mm。10例标本20侧,乳突气化型15侧(75%),非气化型5侧(25%)。颈静脉球窝位于眶耳线(OML)平面以上的占35%(7/20)。结论:1.后半规管最外侧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可指导较安全地磨除岩骨的外侧壁。2.后半规管最后部到乙状窦沟前壁及岩骨后壁的距离可指导较安全地磨除岩骨的后下壁,其中迷路下气房是保证后半规管表面骨质安全磨除的重要标志。3.CT岩骨薄层扫描结合岩骨表面的骨性标志可指导安全有效地磨除岩骨而避免损伤其内的重要功能结构。
其他文献
前言通过检测正常与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和Ⅰ胶原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依据
敖陶孙是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今却鲜为人知。鉴于敖陶孙在今昔认知中的巨大落差,我们对敖陶孙个人的整体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敖陶孙
目的:评价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及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总结该方法应用注意事项及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情况可指导内分泌治疗,C-erbB2的过表达是免疫靶向药物赫赛汀生物治疗的前提,Ki6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相当数量规模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国别、不分发展阶段而普遍存在的现实。而实
背景资料腰椎滑脱症由退行性变、峡部裂、创伤、发育不良及病理等原因造成,是引起下腰痛及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自Kilan于1854年首先提出腰椎
目的:科学客观的评价过伸复位外固定法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形成详实的技术操作规范文本。方法:将84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应用垫枕复位法
鼓励居民企业海外投资以开拓国际市场壮大企业实力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之一,而消除居民企业海外所得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又是落实该国策的一项重要税收激励制度。本文
目的:针对适应症最广的骶髂关节前方入路钢板固定手术进行系统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钢板及螺丝钉的最佳固定位置,为手术安全实施及推广提供基础。按照课题设计原则,通过前路钢板的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dynamic hip screw)内固定与骨牵引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以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为基地,对2004.8-2005.10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