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术界关于自然生态观的研究成果极少,已有研究亦多泛泛而谈,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研究中国史前社会自然生态观,涉及到古文献、考古学、民族学、建筑学、史前宗教、宇宙观等相关课题。在此,主要采用二重证据法和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先民怎样在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去认识生老病死和探天识地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观逐渐形成体系,试图把握史前时期自然生态观在宗教体系下的发展状况,解析史前自然生态观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回顾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阐释相关概念,并叙述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就了人化自然,而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生态观念,则打开了人化自然的大门。第二章主要解析在维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先民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自然生态观的发展、演变规律。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即:氏族社会(社会组织形态)、农业和家畜的起源与发展、居住形态、生活必需品的发展。第三章主要是以时代为主线,解析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古文化先民对生与死的认知。先民“事死如事生”,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古文化先民对“生死”的认知亦不同,我们可通过研究墓葬或与之有关的遗迹甚至是习俗,以获得史前时期先民的“生死观”。第四章主要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从五个方面解读新石器时代宇宙观,即:“八角星纹”内涵、“天圆地方”观念、猪母题的天文学阐释、漩涡纹的天文学意义、四时与四神。史前宇宙观对当时的祭祀占卜活动、政治文化都有重要影响。第五章将图腾崇拜置于宗教体系之下,但亦注意区别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解析史前时期宗教体系下的自然生态观的发展演变规律。图腾崇拜与史前宗教信仰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前宗教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成为上层人士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上层交流网亦逐渐形成,这为神权的发展及其与政权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六章着重介绍史前自然生态观的作用与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史前农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进步;聚落得到长足发展;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自然生态观的演进,改造自然的技术得以传承,人类终将踏入文明社会,并对后世哲学、天文学产生重要影响。自然界的“环境”与“条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生态问题。伴随着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人类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他们走出被动适应自然的历史阶段,开启利用与顺应自然的伟大征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附属”关系向与自然协调与适应的阶段迈进,可谓是“制天命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