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不多”与“差点儿”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词。用P表示受副词“差不多”或“差点儿”修饰的词语,“差不多P”和“差点儿P”都有“接近P”和“非P”的意思。语用学分析很好地揭示了两者在语用规则上的差别,但语用学的视角并不能解释两者的一切用法,因此本文从概念结构和认知心理过程出发,对两者的对比分析弥补了语用学分析所不能解释的语义现象。人的认知过程不是对客观现象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基于经验的主观调适过程。人的长时记忆中预存着许多固化的、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是连接语言层面与客观世界层面的中介,即“格式塔”。“差不多”和“差点儿”都是对量或程度的描述,它们的共同语素是“差”,即相对于某一参照对象来说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这一参照对象就是格式塔。“差不多”与“差点儿”的不同不只是审视对象的不同,而且所涉及的心理操作也不同。表示数量关系的“全”为“差不多”提供了作为参照系的格式塔,而“全烂了”作为一种齐整的存在状态同样为“差点儿”提供了作为参照系的格式塔,但它所表达的状态的渐进变化是抽象的,因为我们不能指出“全烂了”的次级状态,也难以提供一个较轻微的次级状态作为话语解读者关注和心理操作的对象。所以,“差点儿”的格式塔常常发生转换。发生认知域映射的源域不一定是时间域,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是任何比目标域在抽象程度上较低的域,包括宽度、高度、深度、体积、物理力的大小等等。“认知马太效应”的实质是,以较大的量或程度作为关注对象的“差不多”与表示更大量的整体(即格式塔)之间存在正关联,而以较小量或程度作为关注对象的“差点儿”与整体(即格式塔)之间存在负关联。“差不多”与格式塔之间发生正关联的结果是认知者容易产生心理操作的惰性,即认知者较不情愿付出认知处理努力;而“差点儿”与格式塔之间发生负关联的结果是认知者容易产生心理操作的冲动,即认知者会较主动地从心理上忽略或抹去所关注的面积较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