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CO2转化为乙烯、乙醇等基础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Cu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够通过多电子反应生成C2+化合物的金属单质。然而,铜基催化剂仍然存在电流密度低、特定产物选择性差等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形成Cuδ+位,有助于提高C2+产物的选择性。本文采用卤素改性铜催化剂策略,通过电沉积、卤化、氧化还原三步法成功制备了卤素改性的铜催化剂,优化了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条件,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CO2转化为乙烯、乙醇等基础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Cu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够通过多电子反应生成C2+化合物的金属单质。然而,铜基催化剂仍然存在电流密度低、特定产物选择性差等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形成Cuδ+位,有助于提高C2+产物的选择性。本文采用卤素改性铜催化剂策略,通过电沉积、卤化、氧化还原三步法成功制备了卤素改性的铜催化剂,优化了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条件,探索了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原因。利用电沉积法在碳纸上电沉积金属铜作为前驱体,然后在KCl、KBr或KI溶液中电氧化使铜转化为卤化亚铜(Cu X),接着在不同的氧化溶液中进行纳米化处理,最后经过灼烧和电还原得到卤素改性的铜催化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卤化钾溶液处理下沉积电流密度、卤化钾溶液浓度、氧化电势、氧化溶液类型四种因素对催化剂电还原CO2性能的影响,发现使用KI溶液进行卤化,效果较好。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优化的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即在4 A·dm-2的电沉积电流密度下制备金属铜,在0.5 mol·L-1KI溶液中施加0.2 V(vs.Ag/Ag Cl)的氧化电势进行卤化,然后在Na OH和(NH4)2S2O8(APS)混合溶液中进行氧化,之后进行还原。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铜催化剂在-0.8 V(vs.RHE)时生成C2H4的分电流密度为78 m A·cm-2,法拉第效率可达到60.3%,且可持续工作20 h,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为了揭示所制备的铜催化剂对C2H4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提高的原因,研究了卤化过程和氧化过程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对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下无卤素改性Cu催化剂及未氧化Cu X催化剂的电催化还原CO2的实验结果,证实卤素改性和Na OH+APS溶液氧化的作用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在氧化还原阶段催化剂表面形成了氧空位,卤素的加入可以改变催化剂表面的Cu和O含量,提高电化学活性面积,而不同氧化液则会改变催化剂的表面的O含量及形貌,使用Na OH+APS溶液氧化时,催化剂表面粗糙度增加,电化学活性面积增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卤素改性铜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u+/Cu~0比值,两者的协同作用是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主要原因。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发现,与纯Cu催化剂相比,Cu+与Cu~0构建的异质结构Cu-Cu2O更利于*CO中间体吸附,这可能是其对C2H4具有更高的选择性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的基本物理,中科院启动了“e XTP”项目。为满足X射线望远镜的光学性能,需制造表面粗糙度小于0.5 nm的镜片。为达到该标准,需要通过化学镀工艺在模具(即铝合金芯轴)表面得到150μm超厚无缺陷的非晶态镍磷合金镀层。本文以化学镀液中的添加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非晶态镍磷合金镀层性能和形貌缺陷的影响,并得到添加剂的最佳浓度配比,以达到优化工艺的目的。添加剂指配位剂乳酸、促进剂丁二
太阳能成本低廉、清洁、可再生,合理开发利用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形成绿色、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利用太阳能进行界面光热转化获得淡水,可极大减少热传导过程中的热损失,大大提高光热效率。该方法可应用在海水脱盐、污水处理等领域。太阳能界面光热转化最关键的是光热转化材料,其中FeS2(pyrite)半导体材料具有合成简单、吸收光谱可调性好等特点,在光热转换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课题采用两种水热法合成两种不同特征的F
锂离子电池因其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但随着长期充放电循环电池会发生衰减老化,对电池的失效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建立考虑电池老化机理的高精度仿真模型十分必要。本文在锂离子电池老化衰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电池老化因素的电化学仿真模型,基于模型对电池老化过程中参数退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以18650型LiNi0.6Co0.2Mn0.2O
随着我国“禁塑令”和“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可生物降解塑料需求即将进入爆发期,尤其是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作为综合性能最优的一种,未来我国需求量巨大。与传统的直接酯化法和酯交换法相比,近几年新兴的开环-缩聚法具有理论收率高、产生小分子少、所用原料成本低、制备产品分子量高、产品品质好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绿色清洁的合成工艺。其中丁二酸酐(SAA)与1,4-丁二醇(BDO)为单体进
钠离子电池因钠的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储能机制类似于锂离子电池而成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储能技术。但是由于其在低温环境下较差的循环稳定性、低的比容量以及能量/功率密度,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的应用受到严重阻碍。作为决定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因素,电极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尤其是低温负极材料。层状钛酸盐材料由于其较大的层间间距,可以实现离子的快速传输,减小温度降低对体相离子扩散的影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低温负极
人工合成细胞在深入了解活细胞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理解细胞的起源。构建自供能的自主型人造细胞是合成生物学最雄心勃勃的目标之一,5′-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大多数耗能细胞代谢过程的能量货币,ATP的持续再生对于自我维持的细胞至关重要。本论文展示了一种合成能量自给人造细胞的构建方法,将来自菠菜的类囊体包裹在巨型磷脂囊泡(giant uni
人造细胞作为一种简化的细胞模型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巨型单室磷脂囊泡(GUV)结构与真实细胞膜类似,常被用作细胞模型。在自下而上合成人造细胞的研究中,液-液相分离形成的凝聚体通常被用作原细胞和人工细胞器,目前还没有凝聚体包覆于GUV外部作为人造细胞壁的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本论文基于带负电的GUV和凝聚体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GUV表面设计构建了连续完整的凝聚体层,作为人造细胞壁模型,并验证了人造细
寻找价格低廉,高比能的新一代锂电池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锂硫电池因其极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却也因“穿梭效应”和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的问题应用受限。除此以外,负极失效和活性物质的导电性及体积膨胀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这些问题也会使穿梭效应而加剧。因此,抑制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即多硫化锂在正负极的来回扩散时锂硫电池改性的重中之重。目前,针对穿梭效应的抑制,常见的改性方法有物理限域和化学吸附
天然石墨资源储量大、商业化成本低、环境友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天然石墨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SEI膜不稳定,导致天然石墨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本文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3-吡啶甲酰胺(Nicotinamide)两种添加剂分别对电解液组分进行调控,以达到提高天然石墨表面SEI膜稳定性的目的。DMF的引入拓宽了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提高了电导率和锂离
太赫兹技术在高带宽通信、不可视目标探测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以折叠波导慢波结构为核心的真空电子器件,是一种重要的大功率太赫兹辐射源。目前限制铜制大功率波导器件性能提升和稳定运行的一个瓶颈问题是表面粗糙度过高导致的高趋肤效应损耗和温升。但是利用现有的高温退火等处理方法无法获得表面粗糙度低于20 nm的超光滑表面。本论文以代表波导器件主要深槽形状的截面为矩形的微槽为研究对象,开展微槽内表面的恒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