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频发,正当防卫制度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刑法学界与法理学界非常棘手的问题。2018年发生在江苏昆山的“于海明案”以及2019年的“赵宇见义勇为案”等几大案例又将正当防卫的判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几乎大部分的学者在立论之初均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其一是正当防卫的成立问题,核心问题是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正当防卫司法审判中唯结果论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正当防卫制度始终处于沉默状态;其二是正当防卫的正当化依据问题,正当防卫审判的理论依据大致存在基本相适应说、折衷说、必需说等,新兴的个人利益保护与法确证理论也逐渐在中国得到研究和主张;其三是正当防卫案件中的深层法理问题,即法律与正义、道德的权衡,在盛行“秩序本位观”中,如何向“权利本位观”过渡。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学者均使用法教义学的方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各个问题进行研究,后有少量几个学者尝试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正当防卫成立的影响因素以及防卫限度的认定路径等,为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在法教义学研究无突破的背景下,实证研究成为正当防卫司法偏差研究的突破口。学术界有大量的文章指出,正当防卫案件之所以掀起“正义与非正义”的争论浪潮是因为司法机关与普通民众的立场和认知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将针对该假设进行验证和研究。本文通过设计问卷与查询大量实际案例的研究方式,去探索立场问题与舆论问题,通过获取裁判文书网的实际案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搜集相关信息来证实笔者的假设。本文还认为司法机关普遍存在“秩序本位观”,因而司法人员多从超个人角度去判定案件的性质,“权利本位观”成为民众进一步渴求正义的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社会中不同主体的看法和立场,通过数据与案例分析,证实诸多理论的立论之基,同时为我国即将出台的司法解释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通过法理的角度,从哲学层面以及历史层面对正当防卫制度予以分析,为正当防卫的成立提供哲学依据支撑。第二部分是正当防卫司法偏差的实证分析,通过采集大量的问卷数据与案例数据来证实本文的假设是否正确,分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否存在司法机关与民众的“张力”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缓和矛盾”的新思路。第三部分是正当防卫司法偏差的形成原因及化解路径,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在理论层面探索正当防卫判断的立场差异与解决路径,提出正当防卫制度改革的方法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