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传播媒介分类,《西游记》的传播大致可分为文本传播、口头传播和电子传播。其中文本传播是《西游记》整个传播史上最主要的传播形态,口头传播包括说唱传播和戏曲传播,电子媒介主要以影视为代表。另外,《西游记》自一成书便传至海外,并影响至今。传播媒介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独特的传播机制、传播过程和传播特征,并最终影响传播的效果,从而体现为接受者的选择差异。《西游记》接受主体大体可分为研究者、普通大众、作家,其接受也表现出不同层面的接受倾向、接受动机和接受方式。传播与接受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随着传播媒介的增多,不同的接受主体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介,而不同的接受主体反过来又影响着《西游记》的传播。因此本文以传播媒介的不同而分别对《西游记》的文本、说唱、戏剧、影视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研究,并附以海外传播接受的综述性研究。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绪论、正文、余论。
绪论介绍当前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背景,评述《西游记》传播接受的研究现状,总结《西游记》传播接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确定了主要以社会分析,对比分析,知人论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学与史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研究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游记》的传播接受情况。正文共分六章:《西游记》的文本传播、《西游记》的文本接受、《西游记》的戏剧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的说唱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的影视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第一章分析了文本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传播技巧和传播过程。社会文化背景既包括科学技术层面的客观环境,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环境。文本传播技巧主要有评点、插图、改编、翻译、大众评论等。按时代划分,《西游记》的传播可分以下三个阶段:明代、清代、二十世纪。《西游记》在明代的文本传播以世德堂本为界,可分为遗失版本和现存版本。遗失版本主要是以人际传播为主,现存版本则以商业传播为主,人际传播为副。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传播机制,并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清代《西游记》传播在文本形式上以评点本为主,在评点内容上各述己见,表现出独特的批评视野。在文本内容上以增插“唐僧出身故事”为清本的主要标志,而在具体语句增删程度上又有细微的差别,插图内容和数量也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二十世纪《西游记》的传播,从时间流程来看,出版印刷出现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二个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更深层的传播规律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第二章考察从明代至今不同的接受主体对《西游记》文本的接受情况。《西游记》文本的接受主体大体可分为消费型的读者、批评型的专家、创作型的作家,其中消费型读者又可分为普通民众和文人士大夫两个阶层。明代研究型受众接受活动以《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例重点分析其接受特征。清代《西游记》接受主要分析各种“证道”书的接受情况。近代、现当代学者对《西游记》的接受更多地受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显明的时代性。创作型作家对《西游记》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各种续书和衍生品的出现,明末清初续书既有旧题的接受,又有时代的新变。清末民初续书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志。明清其他小说或者是其神魔斗法模式的继承、或者是其降妖情节的仿效、或者直接引用与移植小说中人物,在引用移植人物时,又有模拟程度的不同。当代作家对《西游记》的接受与借鉴情况,根据其内容、风格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应用型小说和戏说型小说,都传达出现代人的精神面貌,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西游戏”的剧本情况,成书前、成书后“西游戏”与小说《西游记》有不同程度的疏离。然后分析“西游戏”的舞台表演及传播特征,其既有所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有“西游戏”的独特性。明清两代“西游戏”的演出,经历了一个从单出演出到连本连台宫廷大戏演出再到单出演出的演变过程。现当代“西游戏”以单出为主,其舞台表演特征便是出现了专演某一角色的专门演员,从而使某一角色的舞台表演特征因人而异,同时表现出独立性、片面性、阶段性的传播特征。最后探讨“西游戏”的接受情况,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既包括“西游戏”编写者对小说文本的接受,也包括其它戏剧作品对“西游戏”的接受。第二层面指“西游戏”观众对其戏剧表演的接受,其更强调热闹情节等感性内容。但同时又因受制于剧本自身的限制,而具有片面性和负面性的特征。
第四章先概述《西游记》成书后的说唱改编。从曲艺形式来看,曾改编为八角鼓岔曲、八角鼓牌子曲、八角鼓快书、鼓词、时调小曲、石派书、子弟书、大鼓、马头调、评书、快书、莲花落、山东渔鼓、单弦、二人传和宝卷等形式,这些改编的曲艺作品,以其特有的表演方式,如演出场所、表演技艺和音乐魅力等,故事化的表演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了《西游记》在民间的传播。最后以罗扬、沈彭年整理的《说唱西游记》为例,考察《西游记》说唱的改编情况。具体来看,改编时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符合大众品味,一方面在艺术上要适应民间讲唱,从而使《说唱西游记》内容上表现出故事化、喜剧化、通俗化、预知性等倾向,艺术上表现出情节紧凑、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评议口语化等特征。
第五章分别论述了《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情况、影视传播优势和特征、影视《西游记》的现代接受。《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主要有三个类型,其传播具有名著改编的双刃剑、人物形象的审美定型化、音乐、画面的渲染度等三个特征。受众的接受视角多样,并表现出被动的特点。
第六章综述《西游记》在欧美国家和东方国家的海外传播与接受。《西游记》在欧美的传播主要表现为英、法、德、俄、捷克、丹麦等译本的流传,其文本形式,从全译本到节译本。其存在形态,从独立的文本到报刊、专著的选录。其文本内容,从关注“猴”的历险故事到关注小说的象征意蕴,不尽相同。《西游记》在欧美的接受除普通民众的阅读之外,更主要是一批汉学者的研究,他们分别对小说的版本、作者、主题、艺术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西游记》在东方国家的传播主要是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不论是小说文本的中文流传与译本传播,还是《西游记》的研究接受方面,都表现出异于西方的文化特征。
余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几点认识:传播接受的时代性、互动性和地域性。笔者认为,在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几个方面。本文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游记》从成书至今在各个时期、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以各种形式、在不同地域进行的传播过程及传播特征,并考查《西游记》传播后各类型受众的接受过程及接受特征,同时分析传播与接受二者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