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山地城市对城市发展用地的需求快速增长,沟谷地、坡地等特殊地形被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山地地区环境复杂、敏感而又资源丰富,这对山地城市建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沟谷地形具有独特的小生境,在不同区域的发育状况、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状况等都不尽相同。沟谷地独特的凹空间属性对打造城市景观有利,但同时其特殊的生态过程会对城市建设开发产生制约,一旦不合理开发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诱发自然灾害。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从沟谷地本身的生态过程出发,构建从生态分析到规划策略响应的思维框架非常重要。基于以上背景,通过查阅整理与沟谷及沟谷相关概念研究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和学位论文等,梳理国内外有关沟谷地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进展,分析发现聚焦在城市建设适应沟谷地形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视角如公园、传统民居、排水策略等利用方式,缺失从沟谷本身的生态特征及生态过程出发的研究。于是,本文选取西南山地城市的沟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从沟谷地带的概念及生态特征研究出发,从地貌学上沟谷的最本质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入手,对沟谷地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然后通过选取关键因子对沟谷地的生态特征作了全面的阐述,对其生态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随后本文按照评价——影响——分类的思路,以前文生态分析为基础,分析总结西南山地城市生态特征、进行生态评价,从沟谷地形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入手,将西南山地城市沟谷地分为防治型、保育型及利用型;接着针对利用型的沟谷,提出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原则及规划策略,并从土地利用、景观系统、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四个要素,对利用型沟谷的城市空间模式、水平及垂直方向上沟谷不同段位的规划策略进行了探究。最后,文章以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片区北泉村内的稳定期沟谷为例,将沟谷分为沟口段、沟中段、沟头段,应用基于生态过程的规划策略分析方法,并针对沟中段的场地进行改造设计。本文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沟谷地的生态认知。以地貌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本文定义范围内沟谷地的形态特征、形成过程以及从规模大小、发育阶段和形成部位的分类。参考沟谷发育的控制因子,选取沟谷地发育中较为重要的气候、土壤与岩石性质、水文、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等6个影响因子,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因子相互影响产生的生态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动植物作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便于后续研究的展开。第二部分以前文的生态分析作为基础,探讨西南山地城市沟谷地生态过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西南山地环境复杂脆弱、沟谷众多地形破碎、局地气候差异巨大、地质灾害发生率高,通过对不同发育状态和表征的沟谷进行敏感性和用地适宜性评价,并进行分级;当沟谷地涉及到城市建设时,其地形和由于特殊地形产生的生态过程对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影响较大,包括地形对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沟谷生态因子对城市建设的约束和生态过程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按照影响程度和开发强度,将西南山地城市沟谷地分为防治型沟谷、保育型沟谷和利用型沟谷,并分别进行引导:防治型——沟谷排水策略、保育型——沟谷绿地开发、利用型沟谷——沟谷城镇开发;这一部分是按照评价——影响——分类的逻辑进行的。第三部分即是针对利用型沟谷的利用策略。首先提出以山水格局——城市设计——空间布局的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原则。根据利用型沟谷在城市建设中与建设用地不同的区位关系及利用强度的不同,在城市尺度上提出沟谷地带城市建设的基本空间模式,分为带型发展、串珠式发展和组团式发展;由于沟谷地特殊地形下,在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部位的生态特征及生态过程都有较大差异,在场地尺度上提出按照水平方向(沟口、沟中、沟头)和垂直方向(沟底地、沟坡地、沟间地)进行分段;接着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沟谷场地分段上,对适应沟谷不同地段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景观系统、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不同的规划利用策略。总结而言,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在于生态过程分析——规划策略研究的思路转换,通过对生态学相关理论和生态适应性方法的探索,从规划学的角度探索山地特殊地形城市建设与地形及生态过程的相互适应关系,旨在构建一个适用的生态与规划转换的思维模式,并完善补充西南山地特殊地形的规划利用策略体系。沟谷地带通常对城市用地有阻碍作用,但是随着山地城市的用地扩张,许多沟谷地段被纳入城市建设。本文期望以适应生态过程的分析视角,探寻沟谷地在城市建设中更多积极的建设可能性,希望能为西南山地城市的沟谷地带保护与利用发展提供一点粗浅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