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VN)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外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突破了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的局限性,已成为手臂振动病的研究热点。关于振动性神经病的发病机制,主要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振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影响,都有必要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分别对局部振动引起的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进行研究,为研究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的机制、完善VN的诊断指标提供参考资料,为手臂振动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新西兰兔32只作为实验对象,体质量(2.35±0.15)kg,雌雄各半。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低接振强度组(A组)、中接振强度组(B组)、高接振强度组(C组)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D组),每组8只,实验家兔由专人饲养。接振实验完成后,对各组实验动物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凋亡变化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进行检测;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血管活性物质改变及热应激蛋白的保护作用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振动中、高剂量组血清中NE、5-HT和DA在振动各时间和各强度,与相同时间段的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1),与同组接振前比较,也有明显升高(P<0.01)。总体上,随实验时间延长和接振强度增大,NE和5—HT有升高趋势;DA先升高,后来略微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脑组织NE含量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DA含量显著降低,其中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与对照组相比,促凋亡蛋白Bax、Fas表达接振后显著增多(P<0.05);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细胞数增多也有增多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随接振剂量的增大,舒张血管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有降低趋势,缩血管物质内皮素(ET)有升高趋势,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有降低趋势;高强度、中强度组各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接振后脑组织HSP70表达显著增多,随接振剂量的增大,阳性细胞数增多、染色加深(P<0.01);接振后HSP70表达重新分布:胞核出现阳性表达,胞浆表达减少。结论振动可导致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升高,引起中枢和外周神经失平衡;振动可使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蛋白改变,导致细胞凋亡,表明外周神经受到损害;局部振动还可使脑组织血管内皮活性物质、ATP酶活性、HSP70改变。这种神经体液因素改变可能是振动引起的振动性神经病的物质基础,其中,HSP70是反应振动刺激较为敏感的指标,其含量增高可被看作机体保护性反应增高的一种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