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刺参苗种产业的发展,商品苗价格不断下跌,国内传统的室内中间培育方式因其成本高、培育成活率不稳定等缺点,已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一种成本低、培育成活率高、效果好的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方式顺势兴起,但是池塘网箱中间培育方式对于附着基的选择、参苗投放规格和密度研究的比较少,缺少可靠的参考数据与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对池塘网箱中不同附着基上附着生物发育过程及刺参中间培育效果影响以及不同苗种规格和密度对苗种产量和成活率的研究,以期为室外池塘刺参中间培育附着基的选择、适宜放苗密度和规格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池塘水环境与浮游生物变化规律实验期间水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8月是高温期。盐度、溶解氧、pH、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比较平稳;活性磷在第5、8周波动幅度较大,这可能与水温升高导致的大型藻类死亡有关。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其他种类较少,优势种也以硅藻门为主。浮游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由于没有施肥所以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实验第5~10周,脱镁叶绿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这与水温过高浮游藻类死亡有关。2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发生与演替本实验研究了刺参池塘中间培育网箱内的波形网(CU)、地笼(地笼网CN+地笼板CP)、尼龙网片(NM)等3种类型附着基(共4种附着基材料)在不放苗、不投铒的自然情况下表面附着生物的发生与演替规律。结果如下:1.四种材质表面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中菱形藻属Nitzschia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出现较多,而且菱形藻在尼龙网片始终占据优势种地位。在整个实验期间藻类总数量变化表现出CU>NM>CP>CN的特点。2.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和无灰分干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CP增速最快,NM、CU次之,CN最慢。3.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藻类数量变化趋势相似,但第9~13周CN、CP、NM的含量明显低于CU,表明藻类群落有衰落迹象,波形网藻类群落演替速度快于尼龙网片和地笼。3不同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不同附着基表面的附着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演替过程。地笼板(CP)上附着生物的干重、无灰分干重显著高于其他3种附着基材料(P<0.05),而CU、CN和NM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种附着基材料表面附着生物的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CU>CP>NM>CN,且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参苗培育12周时,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著高于地笼(P<0.05),波形网成活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2种附着基(P<0.05)。参苗培育17周后,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著高于地笼和尼龙网片(P<0.05),波形网的苗种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尼龙网片(P<0.05),地笼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对于同一规格的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