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建筑复合界面的各种构成手法其实早在传统建筑中就已存在,如传统柱廊、大台阶、民居中的吊脚楼、重檐坡屋顶等,这些形式大多与当地气候或文化有关。可在现代建筑中,科技发达与全球化问题导致传统建筑信息丧失,一些经典手法被忽略而使建筑界面曾一度呈现单一现象,它在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所起的联系纽带作用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虽然上世纪初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的“流动连续空间”也直接影响了“马丘比丘宪章”的提出),以及阿尔瓦·阿尔托的“人情味建筑”十分强调建筑的地方人情,使建筑界面呈现某种复合状态。但轰轰烈烈的现代建筑运动很大程度地抹煞了建筑界面的中介作用,致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被破坏。直到过去的几十年中,复合界面的形式(人们笼统称之为“中介空间”或“灰空间”)才在国外被重新引起重视,并通过这些手法大大改观了城市面貌,恢复了衰落的城市生机。
本文对“建筑界面”的概念加以重新定义与定位,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来强调它在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特别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对脱节的情况);并且盼望能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们的广泛共识,在设计时能灵活运用这些手段来创造柔和的过渡空间,使城市成为空间更有机、环境更优美、各种关系更和谐的城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建筑复合界面产生的理论基础、含义、特性、构成手法及历史成因、在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并分析它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和它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