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旱区干湿变化及未来气候分区演变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23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湿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然而长期的干湿变化趋势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北方旱区(包括干旱区以及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工程建设区,该区域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干湿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基于生态地理区划的我国北方旱区作为研究区域。本文拟选择基于站点观测格点化的气温、降水与潜在蒸散发数据和GLEAM模拟的表层和根区土壤湿度数据,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自矫正帕尔默干旱指数(sc PDSI)以及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1月、6月和12月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基于多个指数的结果的共性特征获取了1982-2012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同时本文采用不同降水数据驱动的干旱指数,对区域干湿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了降水数据差异对干湿变化研究的影响。气候干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气候分区的变化,探究北方旱区未来气候分区如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CMIP6多模式集合结果分析研究区21世纪中期和末期基于柯本气候分类的各气候区的气候演变趋势。主要结论有:(1)在1982-2012年间,我国北方旱区气温以及潜在蒸散发均呈上升趋势,降水以及土壤湿度也为上升趋势;干旱指数中的PDSI、sc PDSI在整个研究区上呈现下降趋势,而SPEI01、SPEI06和SPEI12则呈现上升趋势。然而,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基于各指数均得到研究区东部变干西部变湿的变化特征。在半干旱区,降水、表层土壤湿度和根区土壤湿度以及各干旱指数均显著下降,即一致性的变干趋势。而在干旱区各指数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即一致的变湿趋势。由此表明,尽管各指数本身存在差异,但是各指数均显示北方旱区半干旱区变干而干旱区变湿。(2)基于CMA降水数据,验证了CRU降水数据在我国北方旱区存在适用性问题。从多年平均值来看,CMA降水数据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更强。两套降水数据均显示北方旱区降水存在显著上升趋势,但CMA降水数据中的上升趋势较CRU结果更强。从干湿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在基于CMA降水数据计算的各时间尺度SPEI指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中,北方旱区变湿区域大于基于CRU数据计算的结果,而变干区域小于基于CRU数据的计算结果。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基于不同降水数据集计算的各尺度SPEI的波动特征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数值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基于CMA降水数据集计算的各SPEI01、SPEI06、SPEI12的多年变化趋势数值均大于基于CRU降水数据集计算的SPEI01、SPEI06、SPEI12多年变化趋势。(3)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能够合理重现历史时期北方旱区多年平均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柯本气候分区。CMA观测数据表明1982-2012年天山山脉附近以及半干旱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研究区的其他区域,气温空间分布则较为一致,仅在天山山脉附近以及半干旱的北部年均气温较低,其他区域温度在7℃以上,同时期的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也与其一致。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1世纪的中期和末期该区域的干旱气候带占比仍然达到60%以上。随着未来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冷性干旱气候带逐渐向热性干旱转化,冷温气候带中的温夏气候逐渐向热夏气候转化,冷夏气候向温夏气候转化。
其他文献
气象卫星在地-气系统的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星载多角度-多光谱-多偏振成像仪能够获得更多地球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可用于大气参数的准确遥感,但同时也为大气遥感研究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针对云特性遥感,如何更好设计仪器通道,这些信息能否用于提高对云的探测并改善特性反演结果,等等。本文利用偏振辐射传输理论和信息内容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多角度-多光谱-多偏振信息对云相态、粒子特征、光学和微物
地闪回击可以产生宽频的电磁场,但该电磁波在传播时会受到地面电导率和不平坦地形的影响,使得波形的峰值和上升沿时间发生改变。而现有的雷电定位和雷电流参数反演算法大部分都是假设雷电电磁波沿光滑理想地表传播,在一些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雷电定位和电流参数反演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论文先是建立了简易二维柱坐标系下的FDTD山体模型,讨论了在传播路径上不同位置的山体对雷电电磁波的影响。并根据在云南昆明布置的闪电定位
天气雷达因其高时空分辨率的特性是探测对流天气和临近预报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首先利用天气雷达对雷暴和雷电进行识别探究,之后在进行回波外推工作时,为改进传统预报方法中对历史雷达资料利用率低和外推时效较短的不足,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对雷达回波序列进行外推实现临近预报,并将结果与光流法比较。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雷暴单体进行识别时,首先采用基于DBSCAN聚类算法对雷暴的二维分量进行识别,引入形态
同化大量观测资料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预报结果,但不同观测对预报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合理评估观测对预报的贡献是数值模式中最具挑战性的诊断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观测资料质量及其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本文对超大城市项目2019年于北京地区组网观测获取的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WPRD)观测进行质量评估。并选取2019年9月的WPRD和地基微波辐射计(Microwave Radiome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增多,进而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占全球人口约70%的“一带一路”沿线,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将会急剧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和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重大挑战。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过程中,经济贸易、人文、交通、能源等各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效地应对各种相关灾害风险,分析和厘清“一带一路”区域气
本研究基于二维雷暴云模式,耦合不同冰晶核化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利用一次山地雷暴个例,探讨冰核在云中微物理过程、降水过程、起放电和空间电荷结构的具体影响途径及其与同质核化的异同之处。模拟结果表明:同质核化过程是云顶附近较小冰晶的主要贡献者,表现为相对较高的冰晶数浓度。大量生成的小冰晶增强了非感应起电过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主正电荷区与主负电荷区,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呈现出三极性电荷结构。通过异质核化形成的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全球和区域尺度水循环和能量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遥感反演的LS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气候研究。本文基于Aqua卫星上的AIRS(the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和MODIS(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LST产品、
为了更好地防控干旱灾害以及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研究中国及不同气候区干旱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CMIP6的20个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基于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计算潜在蒸散发(PET)得到的sc PDSI干旱指数,分析中国及各气候分区历史(1961-2014年)和未来(2015-2100年)干旱
独特的区域环境特征造就了优质白酒“异地不能复制性”,本研究从茅台酒产地气候特征入手,与所在的赤水河流域及相邻地区气候特征进行比较,对茅台酒产地气候是否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气象要素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区域气候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1961-2018年98个逐日气象观测站数据,对茅台酒产地及所在流域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的气象要素的特征进行对比
21世纪以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无线电掩星技术愈发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探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当中。该技术利用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之间的信号延迟来反演全球高精度大气参数。因此,GNS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大气探测和气象预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对流层顶是对流层与平流层的过渡区域,存在着频繁的水汽交换、能量传输等,可以为对流层大气进入平流层提供物理和化学的边界条件。对流层顶大气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