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经济圈的形成具备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组织经济活动时有助于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因此在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内的各城市跟随着三大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步伐,也开始相继抱团发展,逐步形成经济圈,合肥经济圈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09年11月15日对《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公示,此次公示将“合肥经济圈”的全貌第一次展现在公众的面前。随着进一步的行政区划调整和滁州市的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容,目前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四个地级市和桐城市一个县级市。本文鉴于考虑各地经济总量的可比性,因此在分析时剔除掉县级市桐城市,将研究经济圈中合肥市,六安市,淮南市和滁州市四个地级市的主导产业发展,旨在得出这四个地区之间如何进行产业转移,并最终达到有效的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本文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沿着理论分析框架—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这样一条逻辑线路展开研究。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充分收集2013年各地区统计年鉴的前提下,利用相关计算公式和软件展开了研究。首先第一章通过产业转移的动因,产业转移的模式和产业转移的效应三个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相关研究。随后第二章总结了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合肥经济圈产业转移进行了区域差异性分析,分别比较分析了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总体经济发展差异和产业结构演变差异,得出四个市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经济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产业结构演变上也具备各自的优势,因此互相之间存在着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四章则对合肥经济圈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收集四个地级市和全国2013年统计年鉴中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利用区位商,比较资本产出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来构建产业梯度系数,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圈内四市的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和相对产业梯度系数,得出了制造业各行业该如何在经济圈四市之间进行转移,从而进一步得出了经济圈各市应该重点发展的产业。第五章对合肥经济圈产业转移进行了政策建议上的总结。根据第四章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经济圈内各市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并提出了有利于经济圈整体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