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胃肠道疾病开始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专家指出,胃肠道疾病越早发现,其治愈率越高。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检查手段是通过传统内窥镜进行检测,但在这过程中会给病患带来较大的痛苦,导致很多人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时机;胶囊内窥镜由于其被动的运动方式容易存在漏检等现象,限制了临床应用的推广。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下,利用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等技术,开展了一种可以实现主动检查的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的运动环境,即人体胃肠道。通过分析小肠的基本结构、运动特点和生理特性,结合机器人常用运动方式的比较,确定了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的运动方式采用仿尺蠖式原理;在分析了机器人的步态、运动效率和临界步距后,提出了机器人具体的设计要求。在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了微型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器。整个机器人由首尾两个径向钳位机构和中间一个轴向伸缩机构组成;为了实现径向钳位和轴向伸缩的目的,分别设计了双螺杆-螺母机构和双杆推板机构,并详细介绍了两种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驱动原理分析、机构受力分析以及传动速度计算等;利用了仿真软件对设计进行了验算,保证了机构的安全可靠;还介绍了机器人的密封设计方法;根据设计参数,计算了机器人的一些运动参数。为了配合机构的运动控制,设计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分为体内接收动作端和上位机控制发射端。为了降低机器人的功耗,控制算法内置于体内电路中,操作者通过上位机输入控制指令,经由无线收发模块与体内电路通信,体内电路根据收到的控制指令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控制;还介绍了对应的程序设计。在完成了机器人的装配后,测量了机器人的整机参数;使用PVC薄膜制成模拟管道,对机器人进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实验,测试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还比较了机器人密封前后的运动速度;最后采用了离体猪小肠验证机器人在肠道中的运动性能。本研究根据人体小肠的特性,采用了合适的运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以及对应的软硬件控制系统,最后通过两个实验测试了机器人的运动速度,验证了机器人在离体肠道中的运动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微型胃肠道机器人系统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为胃肠道主动检查机器人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同时也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可供后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