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祖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表现,与之相伴随,民间祭影像也成为中国历代重要的造像题材。本文以图像与文献相参证,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梳理民间祭影像的历史;在考察民间祭影像主要类型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标准,探讨了单人民间祭影像、双人夫妇祭影像的图像样式,多代民间祭影像的时代特征及家堂、神轴、宗谱等一些特殊的民间祭影像,通过图像对比,寻找其中习传、演变的过程。本文将民间祭影像纳入历史与民俗的视野,探讨传神理论与画谱形式对民间祭影像绘制的影响,对主要绘制方式进行总结。同时,在习俗应用方面,配合着传统的祭祖习惯,发现其有着整体意义上的规律与不同。收宗敬族是祭拜民间祖影像的根本目的。本文将民间祭影像置于其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对民间祭影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进行探究,认为:民间祭影像的存在分歧缘于崇儒抑释的“道统”之争;在儒家的伦理规范要求下,祭影像中的祖先形象出现了性别差异;民间趋吉求利思想的影响,使祭影像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世俗化的倾向。关于民间祭影像的圣化则是为了满足祭祀情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