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塬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团聚体特征和入渗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为了选择适合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目的的植被恢复类型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本文选取陕西省长武县长武塬沟壑区为研究区域,以当地主要植被类型为对象,选择林龄为20年左右的刺槐林地、侧柏林地、山杏林地和塬边退耕约20年的撂荒草地为样地,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植被根系分布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团聚体特征,使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吸力下土壤的入渗特征,计算表层0-30 cm土壤的孔隙数量及其对水分入渗的贡献能力,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根系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草地的水稳性团聚体、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高于其它林地,四种植被类型表层0-30 cm土壤对于影响土壤导水性能的因素来说,草地的物理性质和根系分布特征优于林地。(2)四类样地表层0-30 cm土壤的干筛0.25-0.5 mm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草地>山杏>刺槐>侧柏,湿筛0.25-0.5 mm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草地>刺槐>山杏>侧柏,干筛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WD)表现为:侧柏>山杏>刺槐>草地,湿筛团聚体的MWD和GWD表现为:侧柏>刺槐>草地>山杏,干筛团聚体分形维数(D)表现为:刺槐>草地>侧柏>山杏,湿筛团聚体的D表现为:山杏>刺槐≈草地>侧柏。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团粒结构发育,团聚体稳定性好,有利于导水;侧柏也表现出了塑造大团聚体能力的优势。干筛后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5 mm的团聚体处,说明粒级较小的团聚体更有利于有机碳的聚集。(3)四种植被类型的导水能力表现为:草地>刺槐>山杏>侧柏,说明植被恢复年限为20年时草地对于表层土壤导水性能的改善优于林地。草地、刺槐更有利于降雨就地入渗,保持水土。侧柏的导水能力明显偏弱,与其具有的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粒径大小不一致有关,反映出其塑造的大粒径团聚体导水能力不佳。四种植被类型的样地的导水能力可用Gardner指数函数拟合土壤导水率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四类样地>0.5 mm的孔隙度为1.11%-1.61%,表现为:草地>刺槐>侧柏>山杏;四类样地>0.5mm孔隙对饱和导水率的累计贡献率为55.4%-70.7%,表现为:山杏>侧柏>草地>刺槐,充分说明大孔隙对水分入渗的贡献能力。当水头压力为0 cm和-1 cm时,四类样地的稳定入渗率与粘粒含量、0.25-0.5团聚体含量、体积含水率和根长密度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植被恢复方式应坚持林地和草地相结合的方式,草地和刺槐对土壤性质的改善较好且利于导水,侧柏有利于>5 mm的团聚体的形成,山杏的储水能力最好,但侧柏林地和山杏林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有所不足,需要与草地、刺槐搭配种植,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