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围绕位于江苏省睢宁县白塘河湿地公园的水月禅寺与它的环境进行自然美学、建筑美学与环境美学的思考。水月禅寺是目前全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的现代风格的佛教活动场所。2015年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公布的“宗教类”入围名单中,水月禅寺因其独特设计入围“宗教类”最美建筑名单。水月禅寺的建筑形式“制式新番,裁除旧套”,以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完美实现了其宗教功能。其建筑外形采用格栅设计,以几何线条突出简约之美,但是古典格局又与传统的佛寺格局相呼应;同时,作为僧团修行、礼佛、禅修活动的场所,其宗教功能并未因其形式简约而丧失。设计团队凭借对建筑形式的理解、光线的运用、宗教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反而体现出虚实相依,公共性与私密性相得益彰的效果。水月禅寺的建筑环境凸显出几点重要的环境审美取向。首先是“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水月禅寺以水、月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不仅建筑主体设计中出现了水、月等元素,甚至建筑主体的全部地理环境都与湿地公园的水系相联系,使得水月禅寺成为“漂浮”的禅寺;“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在建筑主体上表现为“藏风得水”。因此,水月禅寺成为“设计结合自然”的典范。其次,历史文化环境也是构成建筑环境的重要部分。睢宁县佛教历史底蕴深厚,水月禅寺的兴建与地藏寺、佛陀寺等密切相关,是“过程”的产物,体现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本地佛教信仰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碰撞的产物。其三,水月禅寺与其环境营造出的氛围,使水月禅寺具备了独特的场所精神。水月禅寺入口区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昭示万物众生不分高低,佛性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的生命特质。随着中轴步道行进,涅槃的八种境界以故事盒子的形式依次表现,即无我、缘起、无常、轮回、内观、禅定、顿悟、涅槃,水月观音的形象更是加深了水月道场与禅意空间的表达。总体而言,水月禅寺通过具象的建筑形式,经过对自然的抽象,禅宗理念的转译,以建筑之美,实现建筑之功用;将禅寺栖息在水体之上,以其空灵与流动性,将建筑硬体的“存在”转化为“空”、“无”的佛教理念,传达出浓郁的禅意,彰显出天地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