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对策的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更是信息社会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正如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它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一样,网络发展也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的德育工作必须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研究学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这对规范青少年的网络生存,引导其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当前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本文的写作出发点和目的。 第二部分:现代网络社会需要道德教育的支撑。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它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性、社会性,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既充满人性,也滋长人性中的劣根性;既有有序性,也有无序性。因而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它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真实社会。诸如:网络的全球性特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迷失,民族意识弱化;网络的隐蔽性特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行为失范;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人格缺失,道德情感冷漠;网络的多媒体化特征,易导致青少年认知倦怠,道德判断力削弱。可见网络社会中诸多复杂问题期待呼唤着道德建设的介入。 第三部分:网络道德教育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学校传统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二者具有自身不同的特征。但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对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封闭性的超越;网络道德教育的互动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教育者单边主体性的超越;网络道德教育的及时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滞后性的超越;网络道德教育的趣味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灌输性的超越;网络道德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普遍性的超越;网络道德教育的隐蔽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正面性的超越;网络道德教育的仿真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规范性的超越。但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正在构成一个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结构,共同构建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相互交融的教育系统。德育工作者应分别利用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不同的优势特征,相辅相成做好德育工作。 第四部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应策略。面对新形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贯彻调查研究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原则;顺应规律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原则;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原则: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原则。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还应将网络与学校教育改革等现实现象作为一互动整体进行剖析,找准备要素切入点。网络环体要注重借鉴,加强管理,过滤净化。采用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审查,严格网站分级。推进信息产业的立法和执法。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学校介体要推动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建立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制度,树立正确网络观。建立网络行为管理和指导机制,培养正确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者主体要树立教会选择的新理念。这是信息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期待。是受教育者主体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网络社会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根本挑战;受教育者主体应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一方面要有明晰的网络道德规范,提供行为指导。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凸现个体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律。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开始增加。由于镁合金的化学活性高,一般的焊接技术很难用于镁合金的连接,而粘接技术则有可能成为连接镁合金的一种可以选择的方
<正> 通县第四区德仁务村联合诊疗所在五二年八月一日组织起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和全所大夫的终力克服困难下目前已有显著的发展,该所资金二百四十万元,全所九个大夫(其中多
近年来,湖南省中方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思想为指导,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对已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就业
作为一种新技术范式的典型技术特征,大数据提高了组织间信息获取与传递的效率和灵活性,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大数据通过挖掘组织间数据异质性与关联性价值,
对一个国家来说,青少年是未来和希望,这中间不仅包括健全的青少年,也包括了残疾青少年。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并将此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来完成。青
讨论了西北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生态建设与尊重自然、水土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等问题.干旱区土地退化主要为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和草地退化;生态建设中应当尊重自然,不
<正>长沙理工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的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选择、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共性技术路线研究",针对发展湖南省战略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内涵,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只有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
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试从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问题出发,展开探讨,首先从理论上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作出分析,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