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3+/Cl-混合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的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充电铝基电池因具有比容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诸多优势,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储能器件。在文献报道过的诸多可充电铝基电池正极材料中,性能优异的有石墨、石墨烯、导电聚合物等,所使用的电解液主要为电化学性能更稳定的离子液体。与锂离子电池不同,可充电铝基电池的电荷载体并不单一,正极的工作原理都是AlCl4、Al2Cl7等阴离子的嵌入/脱出。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都属于混合离子电池。这说明混合化学或许是破解可充电铝基电池困局的有效途径。考虑到铝基电池电解液中存在大量的氯元素,因此决定构筑一种新型的Al3+/Cl混合离子电池(ACHB)。论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本论文首先提出Al3+/Cl混合离子电池(ACHB)的概念,其工作原理正极一侧发生的是Cl嵌入/脱出,负极一侧发生的是铝的沉积/溶解。为证明上述工作原理,在论文中选择一种经典的氯离子电池正极材料BiOCl构筑了ACHB体系。球磨后的BiOCl颗粒分散均匀,利于氯离子的脱出。本论文使用的离子液体电解液AlCl3与[EMIm]Cl的摩尔配比为1.3:1,将组装的池体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0.05 C倍率下,Al/BiOCl体系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2 mAh g-1,而且在1.0 V和0.8 V附近有两个非常平稳的放电平台。通过EDS分析Cl元素与Bi元素的摩尔比在充放电前后的变化,发现Cl元素与Bi元素的摩尔比有规律的涨落。另外借助XPS测试追踪Bi元素化合价在充放电前后的变化。EDS和XPS的测试结果都证明所提出的ACHB的工作原理以及可行性。(2)尽管BiOCl首次脱氯比容量高达142 mAh g-1,但可逆容量较低,循环稳定性差。金属氯化物廉价易得,而且其理论储氯比容量高,是比较理想的ACHB的正极材料。但金属氯化物多为不良导体,且易溶于电解液中,循环稳定性差。与之相对的是,石墨电极的导电性极佳,但比容量低。因此,金属氯化物与石墨互补性极强,如果能够将二者融为一体,发挥协同效应,有望制备出高性能ACHB正极材料。因此改用金属氯化物-石墨层间化合物(MClx-GIC)作为ACHB的正极材料。选取以氯化铜-石墨层间化合物(CuCl2-GIC)为例研究了MClx-GIC的储氯性能。首先通过混合加热法在528℃的真空条件下制备了CuCl2-GIC材料,然后将其用作ACHB正极材料。与纯CuCl2正极相比,CuCl2-GIC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借助XPS测试,追踪CuCl2-GIC中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首次证实CuCl2-GIC的储氯性能。同时,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ACHB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对格里格的生平、作品和关于《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眾、曲式结构、民族风格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且以这部作品的钢琴演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深,能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建筑业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在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施工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
“吐蕃僧诤”是发生于公元8世纪末的一场佛学辩论,体现了身处不同文化体系中佛教学者对佛学的不同阐释。纵观整个事件,莲花戒所主张的渐悟法门与摩诃衍所倡导的顿悟法门针锋相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市场份额竞争愈加激烈,成为手机市场的利润新增点。通过苹果和三星专利纠纷分析看出目前手机市场相互模仿现象严重,手机制造商应从产品外观设计和应用
目的: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是否可与NFKB2形成良好的分子对接,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方法:使用Auto Dock软件计算NFKB2与PGG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结果:PGG与受体NFKB2具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护理岗位管理的改进方法。方法 通过科学设置护理岗位、调整护理人员分级体系、探索责任制护理模式等一些列举措,比较改进前后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护理管理
跨文化传播会对受传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引起群体观念转变、传统文化转型等方面。天主教白唐朝始入中国,几百年间历经沉浮,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再次勃兴,有关
随着流体传动和控制在机械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正确分析和计算流体在流动中的粘性阻力,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对不同边界条件下,倾斜放置的平板之间的层流缝隙流动给出了速度分布、
通过坐标变换,得到用于研究圆锥环状区域流动的Navier-Stocks方程。对内外锥面相对旋转和缝隙泄漏这两种状态进行了具体求解。结果表明,就速度分布而言,厚度δ的圆锥环状缝隙相当于厚度为δcosα
本稿将谣曲中的草木成佛的思想特色与日本佛教中的草木成佛的思想相比较,进行了论述。第一章论述了佛教中草木成佛思想的发展。分两节分别介绍了在印度、中国和日本这一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