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我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金融体系的这种变化无疑给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体系进行传导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不仅体现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壮大导致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窄,还体现在影子银行本身所具有的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供应量指标及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干扰上。虽然,货币政策工具不直接作用于影子银行,但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并且与商业银行体系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更加难以判断,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难度加大。此外,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状态下,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影响也不同,这就导致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时期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即表现出非对称效应。而央行能否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地调节,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所以,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影响及货币政策工具由此表现出来的非对称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子银行的定义,认为影子银行是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信用中介业务,从而具有流动性、期限及信用转换功能的实体或工具,表现出高杠杆性、严重的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及缺乏监管的特征;并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民间金融四个方面详细说明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其次,重点分析了影子银行的直接信用创造机制和间接信用创造机制,直接信用创造机制是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操作或回购协议形成的体系内的信用中介链条,包括证券化链条和回购协议链条两种,是美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主要形式;间接信用创造机制是影子银行通过其独立运作或者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增强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模式,为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主要形式。然后,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并指出影子银行的发展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执行,降低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包含货币供应量(M2)、影子银行(YZ)、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R)、公开市场操作(OMO)和基准利率(IBR)五个变量的MS-VAR模型,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划分成平稳增长和高速增长两种状态,从实证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影响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非对称效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并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效应——在影子银行高速增长状态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低于平稳增长状态下的效果;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制转换特征,并且在不同区制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不同——影子银行发展越快,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冲击越大。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为了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应该考虑影子银行发展的区制转换特征,同时改革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监管当局还应引导影子银行规范、适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