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所描绘的人类智慧的激烈运动期——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轴心”时代中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中国战国时代的荀况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二者博奥深邃的伦理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努力,为进一步掌握中西方伦理思想的主体内容,了解中西方古典文化的精神特质,加强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微尽绵薄之力。荀况与亚里士多德分别为中西方古典时代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虽时空阻隔,分属中西,其思想却能遥相辉映,达成神契:他们综罗各家、推陈出新;静观冷峻、洞察事理;注重经验,强调人为;学说广布,饱经毁誉;他们结束了对话语录体裁,开启了论文论证格式。他们同样也是伦理思想史上不可绕过的关键人物。前者综罗各家学说,通过提出性恶论、天人相分论、礼法论等主张,掀起了后世伦理命题的新讨论;后者则是西方伦理学科的创始者,《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们伦理思考的最卓越的成就”①。据此,本文拟就以“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为题。全文共分引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在对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可比性说明的基础上对“伦理思想”进行概念厘定,并简要评介国内外学者对于二者伦理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以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为比较对象。针对“人性”是“道德与本能的结合”,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是“感情与理智的结合”这三个层面的内涵,荀况提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不能无群”和“凡以知,人之性也”的人性论内容;而亚里士多德则从人性有善有恶、“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和“人是惟一具有理性的动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二者人性论皆认识到人性可变且皆提出人性可变的智能依据。而其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荀况更注重人性中的德性因素,而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人性中的智能因素;另一方面,荀况采用宏阔、直觉的视角关注伦理内容;而亚里士多德则采取结构性、分析式的方法注视伦理内容。第二章从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个人伦理思想为切入点。二者的个人伦理思想包括勇敢思想与节制思想两部分内容。针对勇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皆认为勇敢即相对无恐惧的英勇不屈精神,勇敢是以高尚为目的、以适度为原则、需要智慧的纠正与辅助。不同点则在于,从内容上讲,荀况的勇敢观以政治勇敢为主;亚氏勇敢以军事内容为主。从风格上讲,荀况的勇敢观趋向柔性,而亚氏勇敢观趋向于刚性。荀况与亚里士多德节制思想的相同点在于:皆主张适度节制与差等节制。不同点在于,节制内容与范围不同;节制与痛苦的关联不同;节制行为的主动性不同。第三章讲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家庭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二者家庭观的相同点在于,其一,二者皆对妇女持有偏见,这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其二,二者的家庭关系处于次要地位。其三,皆讲求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同之处在于,荀况更强调家庭伦理原则的利害实质,而亚里士多德彰显家庭伦理原则的“差异”合作原则。荀况的家庭观充斥着等级性与严肃性,而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则更显温情。这说明在表达家庭成员间“爱”的方式上,前者较为含蓄;后者较为直接。第四章针对荀况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在正义思想方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皆将等级制作为社会正义思想的制度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对于“平等”的理解不同;荀况认为主体间的“平等”关系正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动因,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社会动乱消除的原因在于实现公民参与国家政权管理权力的平等性;其二,如何维护正义的措施选择上,荀况更倾向于人治,而亚氏则青睐法治。在交往伦理思想上,二者皆认为“爱”是“与朋友交”的基础。但荀况认可的“爱”具有等级性、功利性,已经将“爱”完全政治化。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爱”是互助性,平等性。礼敬思想体现了对于交往对象的人格尊重,第一,礼敬思想在二者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不同。荀况更为注重交际伦理,注重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表现,故此,“敬”德更显重要。亚氏的伦理观以哲学家式的“个人”自足沉思为核心;第二,荀况将“谦卑”视为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将“谦卑”视为恶德,足见东西文化的差别。第五章针对二者的人格思想进行比较。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皆将寻求人格的高尚完美视为个人理想目标。其理想人格目标可分为二元层级。即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近期目标是至于“君子”。从道德与身体、道德与财富、道德与语言的关系观之,中国传统哲学家如荀况惯于将道德与身体、道德与财富、道德与语言对立起来,因为按照中国偏正式的思维方式而言,过于完满、幸福即是祸患的开始。这种思想方式我们可从“居安思危”等辩证思维习惯中看到。故此,他们宁愿以偏正式的思维习惯,追求道德心灵的完善,而非身心整体的至美至善。相较之下,古希腊传统追求与仰慕“英雄”卓越至善的人格目标,故此,他们追求道德、财富、智能、身体健康等内外各种德性的并行不悖,相信并规划完善的生活与人生,“复合式思维方式”便由此产生。从上可见,荀况过多关注德性的一元价值,采用偏正式的思维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则采用复合式的思维方法,强调不同因素的统一性与合作性。第六章以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之比较为题。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二者的教育观的相同之处在于,皆强调习惯与环境在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教育的差等性以及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而二者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荀况强调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政治精英与教化顺民,统一思想与行动;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完善公民德性,赋予公民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而且“并非仅仅为了实用”。第二,教育内容上,荀况强调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主张全面教育。第三,教育的适度性上,荀况要求教育须不遗余力,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适度。第四,“教”与“学”的着重点不同。荀况强调个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而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城邦政治与法律对于教育制度的设定。结论部分总结两位哲学家伦理思想在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第一,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奠定了二者伦理思想的基本理路——“价值型人性论”与“结构型人性论”。第二,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内容风格的不同倾向——“功利主义目的论”与“理性主义目的论”。第三,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视角的“一元”与“多元”倾向。综上所述,通过对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认识到本文立意在于汲取前人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指导当代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作用;并借此管窥中西方古典文化差异性与共通性,深化文明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