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可以基于更加具象的具身经验来生成抽象的概念。由于隐喻可以引起情感反应,构建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在有关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新闻话语中,隐喻在公众对全球变暖的态度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在中美全球变暖媒体话语中存在哪些隐喻?存在哪些概念隐喻和隐喻关键?(2)中美媒体话语使用的概念隐喻有何异同?(3)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所发现的隐喻对气候变化缓和具有破坏性、有益性还是矛质性?本研究调查并比较了中美在线新闻媒体网战(中文语料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共240,638个字符,119,943词;英文语料来源: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共142,214词)的气候变暖新闻文章中的概念隐喻和隐喻的使用。本研究采用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和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的方法,从中国语料中总结出12个概念隐喻,从美国语料中识别出10个概念隐喻该研究在中文语料中识了以下概念关键(conceptual keys):气候变化的恶化和减轻是战争;气候变化是旅程;气候行动是旅程;生态系统是人;开发生态系统是战争。该研究在美国英文语料中以下概念关键:气候变化的恶化和减轻是战争;气候变化是旅程;气候行动是旅程;生态系统是患者;气候变化是虚构文学。我们发现两个语料库的概念隐喻存在重叠,但结果显示中美气候报道隐喻存在不同的模式。我们发现,中国语料库中使用较多旅程隐喻(气候行动是旅程),美国新闻使用较多战争隐喻(气候变化的恶化和减轻是战争)。对这些隐喻的生态语言学批评则显示,气候变化新闻话语中的军事行动隐喻可能表达了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同时这种隐喻将人类塑造为受害者、难民,忽视了人类是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而旅途隐喻则将人类描述为主动走向气候恶果,可能有助于人类承担造成全球变暖的责任。另一方面,旅途隐喻也应当谨慎选择,因为某些旅途隐喻可能气候变化距离人类还很遥远,或者表明遏制气候变化的行动进展缓慢。因此,我们建议记者和科学传播者应当综合采用多种隐喻,以避免采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固定讨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