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文化传媒化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以酉阳土家族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的见证者,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在特定的地域传承着其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态的多样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寄托。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地接触现代文化生活,民族文化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过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这是“民族文化传媒化”的体现。借助大众传播手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也遇到了从未出现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酉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在民族文化传媒化的趋势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  本文在绪论中解释了选题原因、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简单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介绍了“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媒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认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媒化中,会经历衰减、放大和积累的过程;第三章肯定了媒介的“强力效果论”,然后从技术、类型、特点和影响四方面梳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传媒手段;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酉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媒化开发中出现了“艺术的光环”消失、侵犯文化主体隐私和“传播效果沟”明显三大问题;最后,笔者提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传媒化策略,包含明确开发思路、厘清传播目的、把握传播细节和优化传播效果四方面。
其他文献
据英国《BBC新闻》(BBC NEWS)2009年9月4日报道,一项包含3000人的研究显示,大腿周长超过60cm(23.6英寸)的男性和女性患心脏病和早逝的风险较低。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快速发展,及智能终端、应用商店、视频监控等快速普及,全球数据量正呈现爆炸式增长。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大众带来了很多便利。从简单
近年来,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开展民主政治的执政模式之一,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开始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问政于民,这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公众也开始通过这种方式参政
客观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以及所有新闻人的理想追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理想追求在新闻实践中并不是很容易实现。新闻媒体的日常活动中,报道不准确、不真实这一有违新闻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