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幽默解读机制的三维认知分析——基于中国传统相声中“包袱”语料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幽默一直受到来自众多学科如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相声作为一种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有其特有的致笑方式——“包袱”。本文以中国传统相声中的经典“包袱”为语料,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收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旨在探究相声“包袱”背后的言语幽默认知机制以及受众在理解相声“包袱”时所经历的认知逻辑过程。   本研究将以三种认知理论(幽默语义脚本理论、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透过三维视角对相声“包袱”背后的认知解读机制作一番探究,并以此证明这三种理论的结合与互补对于相声“包袱”所产生的言语幽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作者之所以采用三维视角作为本研究的着眼点,是因为这三种认知理论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幽默语义脚本理论(SSTH)是解释言语幽默认知机制的基点,但它无法解释为何受众会首先启动默认脚本,而关联理论(RT)利用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之间的反差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关联理论是言语交际的指导性原则,笼统且无法完全反映理解言语幽默形成的动态过程,而概念合成理论(CBT)利用概念整合网络可以将这一动态过程勾勒出来,弥补了关联原则不够细致的缺陷。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三种认知理论(幽默语义脚本理论、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透过三维视角去洞悉相声“包袱”背后的言语幽默认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相声“包袱”的基本认知模型,它有助于揭示受众理解相声言语幽默的认知过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幽默效果产生背后的逻辑思辨模式。   无疑,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言语幽默研究的理论探索,丰富其逻辑实证的调查手段。但鉴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作者所揭示的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构建的相声“包袱”认知模型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批评,这也是本文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借此,作者也希望更多研究者们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S5欧洲第三站布鲁塞尔,我们在19日正式抵达,经过了度日如年的赛前准备,24日,终于比赛开始。  没有了沉重的采访包袱,也没有主队的偏袒情节。对中方媒体而言,本届S5的半决赛就在这样一个残酷却又尴尬的气氛中开始了。  “准备好可乐,目不转睛,我今天就是来欣赏比赛的。”  然而在24日中午,仅两个半小时,比赛却已结束……  10月24日,SKT 3-0 战胜OG。  10月25日,KOO 3-0 战
通过报刊、书籍等书面材料,能够收集有关国外的信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便是其方法之一.我们欣赏异国文学作品原著或译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表面性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与该国进行
在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方面,学者大多关注于对新闻、杂志以及广告的研究。至于真人秀,还没有学者进行探究。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研究,应用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