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现象是一种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现象。自古到今,同性恋现象都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但在许多社会中,主流文化对于同性恋大多持不友善的态度。这种不友善的态度在各个时期各个文化下各不相同,轻者,在社会中排斥并以同性恋现象为不齿;重者,对同性恋者以严厉刑罚进行系统性的残酷的迫害惩罚。在近代,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日趋多元化,同性恋群体权利意识觉醒,他们在这些新的研究和思想的影响下上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不应因自己的性取向而被剥夺。他们并不甘于自己权利被社会剥夺的事实,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提出了他们要求与社会中任何其他群体一样享受平等权利的诉求。伴随同性恋群体争取自身权利的努力,同性恋权利法律保护的议题开始显现于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法律界并得到重视。给予同性恋群体更多的权利保护成为了各国立法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可以从德国法律近一个半世纪的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为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是保守的,严厉的。在19世纪近代意义上的德国统一后,这种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通过刑法典的确认并长期未有任何改变,同性性行为会受到德国刑法严厉的刑罚。到了20世纪中期,以极端思想而闻名的纳粹势力又将对同性恋群体的敌意推向了最高点:同性恋者在纳粹政权下遭到了系统性的迫害和杀戮。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后才有改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社会对极端思想的反思以及全世界的少数群体平权运动的兴起,德国从这以后更加重视立法保护同性恋群体的正当权利。按照现行德国法律,同性恋群体已经受到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法律允许同性伴侣登记成为“生活伴侣关系”,并且赋予他们绝大多数基于异性婚姻关系而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法律保障同性恋者不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遭到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对待。德国立法状况,展现了其作为一个典型的对同性恋权利进行完善保障的国家的形象。而我国同性恋权利的状况不容乐观。社会舆论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同性恋权利保护的社会基础薄弱;而从法律上来看,无论是在同性同居中发生纠纷,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歧视,同性恋群体无法通过法律的途径获得基本的纠纷解决方式和法律上的救济。在社会基础上,虽然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与德国的主流文化一样都有着对同性恋群体的持续存在的保守态度,但是,在我国的同性恋群体并没有表现出像德国以及西方同性恋群体所表现的积极争取的态度,这使得社会基础在近几十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也使得同性恋权利保护的立法前的重重阻碍在几十年来未见消除。德国的立法进程启示我们,同性恋权利保护的法律进程,不仅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而且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推进。而在立法模式上,德国在对同性伴侣关系的立法模式上是循序了渐进的、妥协的原则。德国的立法进程和立法模式,都对我们今后的立法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