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揭示了德里达哲学解构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和批判胡塞尔的现象学、卢梭和索绪尔的语言学,解构了西方传统理性哲学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及其“语音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反对以现在和自我在场为中心的客观主义、主体性和抽象总体性,强调文本结构中二元因素如理性和非理性、能指与所指等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强调非理性作为结构的差异和“完整的他者”在解构结构主义中的重要地位。该文分析了哲学解构论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策略“延异”(包括痕迹、差异、替代、撒播等)和游戏(包括隐喻、悖论、“双重姿态”等)及其在时空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德里达对黑格尔、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之间思想的基本的批判和继承关系。
同时指出,虽然德里达对西方传统理性哲学的解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深刻的,但它自身也存在着矛盾和悖论,主要表现为:在哲学本体论方面,它仍然是一种“意识哲学”;在方法论上,它既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拒斥主体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把“延异”作为意义的起源和中心;既反对客观主义,又把文本及其“延异”和游戏过程看作是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的客观的过程;既肯定“完整的他者”存在的合理性,又把文本看作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世界,宣称“文本之外无他物”……。
在当代对传统理性哲学和德里达的哲学解构论的超越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当数美国学者格里芬等人的“建构论的解构论”、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和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并围绕“交往理性”的建构论特征对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进行了重点分析:前者把对传统理性哲学的解构建立“泛经验论”的基础之上,并不加区别的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补充甚至替代哲学方法论;后者企图用“交往理性”来发展和超越传统哲学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及其辩证法,但是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生活世界理论仍然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内,在生活世界的建构主体、主客体相互作用和渗透的关系上、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力量和方式的分析等方面,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都存在着运动的距离。该文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科学和哲学思想,分析了作为现代哲学本体论基础的“生活世界”的本质和特点。
该文立足于(现代生活或实践)哲学思维的两个维度:主体性和总体性,分析德里达对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辩证法的解构和批判,分析了古代宇宙论世界观的“理性智慧辩证法”、近代“绝对理性”辩证法和“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分析、借鉴了海德格尔的“思”的哲学思维和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的思维特点,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哲学”(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等学说,宗教如禅宗的境界观念和哲学中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在马克思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结构、行为结构和思维结构三元互动同构”的理论和“生活建构论或实践论的现代辩证法”范畴,同时作为文本思想的本体论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