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行为、作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作为经济活动晴雨表的汽车产业在现代国家间经济合作中起重要作用,中国汽车产业中的中德企业间合作对中德关系有着深刻影响。 随着世界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汽车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支柱产业,对该国的经济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汽车经济问题。从宏观上讲,汽车产业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诸多目标相关,带动作用极强,各国都将其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从微观上讲,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高收入、高利润、高技术含量等特点,使汽车产业的内部结构、行为和绩效都带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尤其是服务贸易在汽车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德国汽车工业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开始和重要代表。戴姆勒和本茨开创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他们既是汽车业的创始者,也把汽车的品质推上了巅峰。如今,汽车工业已经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强大支柱,是带动出口的驱动器,是创新的基地,是就业的保障。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来源于汽车及相关产业。但是,当今的德国汽车工业喜忧参半,总体上呈以下特点:国内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国内轿车生产稳定,海外生产规模扩大;汽配行业的发展快于汽车生产行业;成本压力大,五成德国汽车零配件企业计划外迁。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的这些新特点,必然要对其对外关系产生影响。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与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有着很长的历史。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纵观汽车工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可划分为1953-1980年的初创成长、1981-1990年的开放引进和1991年以来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在这三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特点。 在中国汽车的初创成长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汽的建成,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自力更生,发展多品种汽车;一汽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初步学会独立自主设计汽车产品和大中型汽车厂的工厂设计;汽车工业与国外合资,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开创。在这一阶段,中德进行了汽车产业合作的初步接触。 在开放引进阶段,中德开始了在汽车产业上的紧密合作。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推进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于1982年5月正式成立,以各联营公司为主体,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同时受国家委托承担汽车行业行政管理职能。在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改变重型汽车制造业比较薄弱的格局,轻微型汽车发展受到重视,轿车工业建设起步。这一阶段,德国企业在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占据了先机。 进入90年代以来,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汽车工业加速现代化建设,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地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汽车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次,汽车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再次,汽车产品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最后,汽车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中德在汽车产业上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这种合作不仅成为中德政治交往的重要内容,更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德关系的走向。 2001年12月11日,世贸组织的一切游戏规则开始在中国启动。入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税保护;非关税措施;市场营销;利用外资;知识产权。德国汽车工业巨头纷纷调整在华战略,欲在中国续写辉煌。为此,德国政府也加大了力度,为汽车企业进行公关。 汽车大量进入家庭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汽车工业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应高于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速。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会超过原规划设想的600万辆,达到800万辆左右,进入全球排名第三位。当前,在全球汽车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跨国汽车集团一致看好中国汽车的潜在市场愿意扩大来华投资。 据中方统计,从1985年开始,德国已连续20年保持了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地位。而按德方统计,中国也从2003年起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2004年5月访德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所说,密切的经济关系是中德双边关系的一个核心支柱。 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中,中德经贸关系的成就尤为喜人。德国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经贸、技术合作伙伴。200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两国互为对方在欧洲和亚洲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得到巩固。截至2003年底,德国在华实际投资总额已达885亿美元,在华投资项目总数为3504个。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德双边贸易额在最近五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3年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共计418.8亿美元。作为中国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非常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德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目前已进入相当成熟的全面发展阶段。其中,中德在汽车产业上的合作从根本上左右了中德关系的走向。 德国汽车工业主要分为三块:一是国内市场,二是对外出口,三是海外市场。从现在的趋势看来,国内市场的发展已处于停滞,去年德国汽车出口强劲,但随着欧元的持续升值,德国车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只有海外市场这一块,还有拓展和上升的空间。 中国具有巨大的汽车市场容量,不仅是整车市场,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也非常强劲。中国大陆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领域正不断扩大。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法律方面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快,超出很多人的预计,中国政府部门加强了对汽车投资的控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对汽车业投资过度。德国公司看重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远景,希望中国汽车工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汽车工业的合作必将更加深入地影响中德双边关系。 根据我国制定的发展计划,到2010年,汽车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仍然是当前的格局,我国将在经济上严重倚赖德国。 此外,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这一全球问题。它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由低向高发展,例如清洁燃料的采用。在这方面,德国汽车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又将进一步拓宽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领域,同时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限制和利用德国汽车企业将是我国汽车行业未来几年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