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官方政治报告的人际意义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治演讲,国情咨文是美国总统每年向国会发表的政治演说,演说内容与政府报告大致相同,二者都属于政论性语篇,演讲者都会有意识地运用评价资源来建立、维持并加强与听众的人际关系,以赢得听众的支持。所以二者在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布决定以及鼓动群众方面会体现出丰富的人际意义。  评价理论是一个语义资源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实现人际意义种类的延伸。评价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自身的次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挖掘语言中的评价资源,以揭示语言使用者如何开展评价、表明态度、协调人际关系等。  本论文以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2012年美国国情咨文的人际意义,旨在分析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状况,探索中西官方政治报告分别是如何通过各类评价资源实现人际意义的。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评价资源三个子系统所占比例的排列分别是介入、态度、级差;而在美国国情咨文中依次为态度、介入、级差。  2)在态度资源中,鉴赏资源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占比例最大,判断资源次之,情感资源占最小的比例。在美国国情咨文中,各资源所占比例顺序分别为鉴赏资源、判断资源、情感资源。  3)在介入的子系统中,扩张资源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布占绝对地位,其中情态资源所占比例最大。收缩资源分布极少;然而在美国国情咨文中的分布则相反,所占比例顺序如下:扩张资源、收缩资源。  4)级差资源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的分布有大的不同。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语势和聚焦的分布没有明显的不同,而在美国国情咨文中,分布差异很明显。  通过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评价资源分布的分析,显而易见的是,同样是官方政治报告,但是前者运用的评价方式少于后者。因此,我们也需要运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实现人际意义以拉近我们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间也需要恰当运用评价资源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他文献
在学习英语语音过程中,中国学生容易受到本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发音习惯的影响。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最先习得的语言是本地方言,进入学校之后,才开始学说普通话。当他们学习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