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色笔记》的前言中,莱辛指出全书的主题是“分裂”和“整合”,而“整合”比“分裂”更重要(7).因此,大部分评论家把安娜人格主体最终实现完整融合当作理所当然的事,而没有去反思这种完整.本文将以拉康的人格主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秩序的理论为主要工具,分析安娜人格主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经历的困境.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安娜人格主体始终是分裂的、异化的,她的主体困境源于她在想象界形成的理想自我、完美身份与象征的社会规范、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安娜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和否定.由于安娜人格主体行成中固有的异化以及进入语言后经历的必然分裂,安娜人格主体的持续分裂将不可避免.全文共五章.
本文第一章回顾了不同评论家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安娜的分裂和整合的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指出用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的理论来分析安娜的人格主体形成与发展,对于理解一个处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怀疑与解构传统的、理性的、完整的人格主体,追求多元价值观的时代——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有启发意义.
第二章以想象界镜像理论为基础,分析安娜早年形成的独立、自主、完整的人格主体以及她对自己的“世界改造者”、“自由女性”的身份的认可.之后本章进一步分析这种自恋的结构促使安娜不断在他人身上寻找认同和不断创造“第三者”的理想自我的倾向,得出的结论是安娜深陷于各种错综复杂的镜像之网中,一生没有摆脱这种想象认同的关系.
第三章分析界的社会观念、社会关系对安娜的完整的人格主体和完美的身份的瓦解,安娜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否定以及安娜寻求自我定义的强烈需要;之后进一步分析安娜在一个个男人身上寻找童年缺失的父亲——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父亲,即那个能给她身份定义、给她生活意义的“父亲之名”/“菲勒斯”——的无意识欲望.
第四章分析在想象认同中,由于完整的影像和实际分裂的身体之间的差距以及自我与他人的斗争,使安娜的人格主体带有内在的攻击性;同时安娜无意识欲望对失落对象的追求引发了她对某些痛苦模式的不断重复.这两者在安娜心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破坏力,使安娜产生毁灭一切、归于死亡的冲动,隐含了安娜寻求在真实界与失落的完整自我融合的渴望,而这种固有的毁灭冲动使安娜人格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整合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第五章简要分析安娜经过和索尔共同疯狂的阶段,更第一步了解了象征界“欲望是他者的欲望”的规则,并且根据安娜矛盾的结局以及小说的“终点即起点”的环行结构反驳安娜人格主体最后实现完整融合的观点.
最后,本章以对全文的总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