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核纤维动粒蛋白2调节纺锤体微管形成和染色体分离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guo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真核生物酵母和人类中,动粒是一种保守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聚集在着丝粒上,并介导配对的姐妹染色单体以一种与染色单体分离相容的双极方式附着在纺锤体微管(microtubules,MTs)上。动粒可以分为内层和外层结构。内层动粒的核心成员是组成性动粒相关网络(constitutive centromere-associated network,CCAN),它们与染色体松散的结合;而外层动粒的核心是与纺锤体微管相结合的KNLL、MIS12和NDC80复合体(KMN)组成的网络。其中,NDC80复合体由4个亚基组成,包括NUF2(NUCLEAR FILAMENT-CONTAINING PROTEIN 2,核纤维动粒蛋白2)、SPC25(SPINDLE POLE BODY COMPONENT 25,纺锤极体成分25)、NDC80(NUCLEAR DIVISION CYCLE 80,核分裂周期80)/HEC1(HIGHLY EXPRESSED IN CANCER 1,癌症细胞高表达1)和SPC24(SPINDLE POLE BODY COMPONENT 24),它们充当着动粒和微管之间的桥梁作用。但是,高等植物中关于动粒特别是NDC80复合体研究甚少。本研究揭示了At NUF2通过调节有丝分裂过程的纺锤体微管分布以及影响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细胞分裂停滞;体外蛋白结合实验证实At NUF2(拟南芥核纤维动粒蛋白2)和At SPC25与微管直接结合。这些研究对于解析拟南芥早期胚胎和胚乳发育,以及胚后营养生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拟南芥NUF2基因影响孢子体发育鉴定并分析了拟南芥NUF2基因的3个T-DNA插入突变体nuf2-1,nuf2-2和nuf2-3,它们分别插在该基因的第1个,第4个和第6个内含子上,均为杂合突变体,且后代无纯合体植株。对nuf2-1和nuf2-3杂合体的营养生长阶段开展表型观察,发现它们与野生型没有差异。成熟种子解剖观察发现,角果中的白色胚珠分别为24.69%(nuf2-1/+)、24.57%(nuf2-2/+)和24.89%(nuf2-3/+)。对突变体nuf2-1/+自交子代的分离比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分离比约为2:1(杂合子:野生型),而非预期的3:1,表明T-DNA插入导致隐性纯合致死,因此无法获得纯合植株。为了确定雄性和雌性配子体的传递率,将野生型Col与突变体nuf2-1/+进行互交,结果表明雄配子体和雌配子体的分离比接近预期的1:1,表明雄雌配子体的育性都是正常的。采用BASTA抗性筛选并鉴定nuf2-3/+突变体自交和互交后代植株,获得了相似的分离比。遗传回补实验证明,突变体的表型均能被完全回补,表明败育表型确实是由于At NUF2基因的突变导致的。2.拟南芥NUF2基因影响早期胚胎和胚乳发育对突变体nuf2-2和nuf2-3杂合体植株的胚珠进行观察,发现一部分白化胚珠的胚胎停滞在大约2-4个细胞胚体时期,并伴随着稀少而膨大的胚乳游离核,而另一部分胚胎停滞在异常早球形胚时期,并伴随着相对较多的胚乳核。对异常发育的胚胎进行统计,发现比例为20.98%-26.89%之间,与种子败育率一致。对授粉后6天的胚珠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野生型胚珠已完成胚乳细胞化,而突变型nuf2-3/+胚珠中稀疏增大的胚乳核沿胚囊壁零星分布,未能进行细胞化,结果表明拟南芥NUF基因的突变影响早期胚胎和胚乳的发育,最终导致种子败育。3.动粒蛋白At NUF2和At SPC25均与纺锤体微管共定位研究发现At NUF2和At SPC25均在有丝分裂中保持与CENH3或者HTR12抗体标记的着丝粒以及α-Tubulin抗体标记的纺锤体微管动态共定位,表明它们均为保守的动粒蛋白,在有丝分裂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并且,At NUF2,At NDC80和At SPC25均在营养生长期许多组织器官以及生殖生长期的花器官中广泛表达,暗示它们在相同事件中发挥类似的生物学功能。4.获得部分回补突变体nuf2-3/+DA植株利用胚乳特异启动子FIS2pro和胚胎特异启动子DD45pro::ABI3pro驱动At NUF2基因表达以分别回补突变体nuf2-3/+,发现在nuf2-3/+FIS2pro::At NUF2株系中胚乳游离核并未被回补;而在nuf2-3/+DD45;ABI3pro::At NUF2(nuf2-3/+DA)株系中胚胎分别发育至异常球形胚和子叶形胚,且胚珠败育率从24.89%下降至13.07%,这些结果表明At NUF2对胚胎和胚乳的早期发育均发挥着重要的功能。5.At NUF2参与调节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和染色体分离对部分回补纯合幼苗nuf2-3/-DD45;ABI3pro::At NUF2(nuf2-3/-DA)进行表型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其植株矮小,生长至两周的幼苗只能长出一对真叶或没有真叶,根的长度明显变短,根尖分生区细胞活性降低且伴随着细胞凋亡,幼苗继续生长至一个月左右最终死亡。对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α-Tubulin抗体免疫染色,发现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时突变体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而后期时突变体nuf2-3/-DA中出现明显分布不均匀的纺锤体,染色体迁移行为出现缺陷,造成染色体滞后。末期时,突变体nuf2-3/-DA细胞中很少有纺锤体纤维沉积在预期的成膜体区,最终不能形成有规则的纺锤体,并且染色体的行为异常,最终导致幼苗根细胞停止生长。这一结果表明,At NUF2参与调节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和子代细胞染色体的行为。6.NDC80复合体在不同物种中具有保守性在不同物种中At NUF2,At NDC80和At SPC25存在着保守特性,且均包含微管结合的位点。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At NUF2,At NDC80和At SPC25每两个蛋白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同时,研究发现At NUF2与At SPC25可以在体外直接与微管结合,且At SPC25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这与酵母和人类中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表明随着真核生物的不断演化,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出现差异。
其他文献
言论素来被视为媒体的“灵魂”与“旗帜”。当前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媒体言论的传统传播范式遭到挤压,其发展出现结构性变化,由此带来传统的媒体言论的生产陷入某种失范与迷惘,影响力也遭到消解。“言论何为?”成为新的时代提问。这种势能转换的境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在打造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进路中,其言论板块的社会功能,除了表述为“宣传”“教育”“引导”之外,还应用某种更契合融媒传播语境的理念来加以
学位
采用显微成像术及形态计量分析技术对黑颈鹤与灰鹤的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及绒羽的结构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应用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形态结构量化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建立了特征指标的Fisher判别函数。结果表明:宏观结构层面,2种鹤类羽毛的色泽形状不同,且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内翈羽枝长,尾羽内翈羽枝与羽干的夹角,初级飞羽羽片面积差异显著;微观结构层面,2种鹤类的次级飞羽有钩羽小枝腹齿数及纤毛对数
期刊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和记载,对我国养牛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接种疫苗是目前防控LSDV最有效的方法,其中减毒活疫苗在许多国家均有使用。近年研究表明,LSDV活疫苗的使用会造成疫苗重组病毒的流行,接种后会引起动物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LSDV的病原学特征、分离鉴定方法、流行病学的情况、检测方法以及LSDV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免疫预防以及鉴别诊断提供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法研究早已延伸至各个领域,从外层空间到极地海洋,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网络,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从大国关系到个人生存与健康。如何运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在确保其给人类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国际法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其引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也同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
学位
学位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一种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牛产生结节特征性病变的动物传染病,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广泛流行,对当地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将LSD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已有10多个省份报告过LSD疫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当前分离增殖LSDV较优的细胞为
期刊
学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智能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基于这些智能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并且其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大。这些发展与变化都在促进着室内外导航定位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在之前人们对室内定位服务的市场调研可知,人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处于室内环境,因此测量出人们
学位
<正>灰鹤是新疆5种鹤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每年春秋两季,大批灰鹤通过达坂城山口,飞越天山山脉,北往或南迁。每年途经新疆的灰鹤数量超过一万只。为什么灰鹤会选择在新疆越冬?它们吃什么,在哪里过夜,旅途是否平安?灰鹤又称欧亚鹤,分布于欧亚大陆,属于大型涉禽,体长超过1米,成年灰鹤翅膀全部张开约2.2米。在中国,灰鹤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期刊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寨卡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的,埃及伊蚊(A.aegypti)是寨卡病毒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在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感染,对人类尤其是免疫低下的人群有较强感染性,可造成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小头畸形和其他胎儿发育缺陷。全球寨卡疾病负担增加,但市场上暂时还没有针对该病毒传播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亦没有成功研发出针对寨卡病毒的商用疫苗。埃及伊蚊唾液蛋白AgBR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