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三大地区呈阶梯状分布,各地区内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都有显著差异。迄今为止,我国对EK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生态问题尤其是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而且历史数据比较完整,便于广大学者的研究。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不可避免的会承接一些环境污染大、能源消耗多的落后产业,未来面临着环境恶化问题可能更严重。广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是我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环境质量恶化的严峻考验。因此研究东中西部地区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和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污染物密度则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接着选取1990年至2006年30个省市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基于EKC假说,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密度、工业废气密度、工业固废密度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各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EKC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东部地区工业废气密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其它指标演变路径均不为倒U形曲线,呈S形或U形曲线,不同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存在特殊性。接着基于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对曲线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最后在经济—环境系统内,构建东中西部地区包括产出方程和污染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存在显著双向影响。影响环境质量的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人口密度、贸易开放度、技术进步、政府作用力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则需视具体地区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