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石刻碑文记载了许多重大的新疆历史事件,因为石刻文献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是我们研究西域历史的重要佐证。《姜行本纪功碑》刻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是年姜行本带兵在天山制作攻城武器,准备攻打高昌,碑立在天山松树塘附近,碑保存较完整,碑文较长,文笔雄健,是珍贵的纪实散文和历史文献。由于该碑有一古老的传说,即“碑至神异,相戒不得拓,拓即立致风雪断行人。”加之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所以清初该碑的拓片较少。民国时期,由于交通较为便捷以及迷信思想的破除,该碑拓片开始传入内地。虽然清初的拓片较少,但清代金石类著述以及西北边疆史地著作无不涉及此碑,民国时期有几位大家曾对其进行研究,如罗振玉先生在《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以及钱大昕先生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均对该碑文予以收录并跋尾。《姜行本纪功碑》是研究贞观时期新疆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其中不仅记述了当时唐朝远征军的强大的阵容,而且对兵力也进行了描写,碑文还描述了当时的攻城工具“百橹冰发,机槽一发,千石云飞”,这些无不再现当年高昌之役的真实画面。通过对《姜行本纪功碑》内容的探析,可知唐时西域的地名,如“库舍图达巴”,其译言“碑岭”,即此岭由该碑才得此名,再如碑文中出现的地名“燕然”、“伊吾”、“时罗漫山”等,都具有不同的版本并且通过不同时期的著述比较可以看出地名的变迁。虽该纪功碑的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但在对碑文的考证、辨伪、补正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文通过对《姜行本纪功碑》的研究,对《姜行本纪功碑》进行史料考证、价值分析有利于对该文献进行客观史学评析,为西北边疆史地学者进行研究提供翔实、丰富的史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