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所伴随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两次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其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由理念推向了行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就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先弄清楚区域所处的状态是否是可持续,生态环境是否是安全。目前,众多学者均致力于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生态足迹分析法即是其中一种。该方法从需求角度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角度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程度。该方法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易于操作。本研究总结了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探讨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优缺点及相应改进措施,为生态足迹测算和生态安全评价奠定基础:采用动态时间序列分析,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态足迹指标静态性的缺陷;并且分别评价了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等各子系统的生态安全程度,体现出了洛江区生态环境压力的细节,使评价结果的决策支持功能增强: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具有合理性;将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GDP进行了相关分析,并给出了回归模型,使得生态足迹模型具有预测分析的功能。泉州市洛江区地处泉州市区东北部洛江畔,总面积382平方千米,总人口170940.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洛江区自然资源却日趋贫乏,草地退化,水域和湿地萎缩,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逐渐削弱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继续增加,将使洛江区的自然资源面临更加强大的压力,其整体的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洛江区2000~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定量衡量了洛江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生态安全程度,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和规划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