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染河湖的底泥构成了水体的内源污染,不合理的处理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河湖水体污染情况也日渐严重,而受污染河湖的底泥自净能力差,污染物组成复杂,难以处理,成为各地政府管理部门较为关注的问题。底泥的生态修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也普遍被认为是解决底泥污染问题的方法。但其相对传统处理方法见效缓慢。本研究将底泥就地处理系统与河湖疏浚相结合,将疏浚后的底泥在疏浚地附近以生态护坡、护岸的形式进行处理,在保证传统疏浚技术处理见效快的特点的同时,也能实现被疏浚底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为研发一种经济有效的底泥就地处理技术,本研究在第二松花江重要支流伊通河长春市区段河岸带的的进行底泥就地处理系统的布设,以河柳(Salix matsudana Koidz)作为修复植物材料,选择炉灰渣作为改善底泥性状材料按不同比例与底泥进行混合,探讨了不同配比不同时间对植物生长以及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就地处理的技术优势及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论如下:(1)根据河柳生长情况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掺杂了炉灰渣的底泥,其柳树的根、茎、叶各部分重量都有显著的上升,且与添加炉灰渣的掺杂比例成一定正线性相关。10月份时,炉灰渣与底泥体积比例3比1的处理组植物根的平均鲜重为每株12.00g,茎的平均鲜重为每株56.20g,叶的平均鲜重为每株19.18g,相较于不添加炉灰渣的处理组其根、茎、叶的鲜重分别增加了363.32%、950.47%、230.12%。由此可见底泥中掺杂炉灰渣可以有效的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且随着炉灰渣掺杂比例的提高植物生产力也提高。(2)氮、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总累积量在不同处理组中差异不大,但在植物体内不同部分间差异显著。氮元素在茎中累积量最大,可以占到全株氮元素含量的90%左右,不同处理组茎含氮量的比重差异不大,而磷元素则是叶中含量相对丰富。考虑到河柳每年树叶枯落,所以叶中所含元素会随着枯落物再次进入底泥中。植物修复对底泥中氮元素去除效果较好,磷元素植物吸收量相对较小。(3)植物生长期结束,各处理组中河柳吸收的氮元素量分别为56.07g、49.02g、51.50g、54.40g,吸收的磷元素量分别为3.76g、1.22g、7.74g、4.80g。植物吸收的氮元素量差距不大,吸收的磷元素量虽然有差距,但各组对磷元素的吸收量相比氮元素偏低。结合植物生长状况及同体积炉灰渣处理的底泥量,炉灰渣与底泥以体积比1比1进行配比时,对底泥处理效率较高。(4)该就地处理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将底泥与炉灰渣进行混合以改善底泥的物理结构,栽植高效的具有护岸与污染物净化功能的植物,在对底泥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也能起到拦截面源污染物,构建生态护坡护岸、美化河岸景观的作用。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子课题“伊通河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号:2012ZX07201-001)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