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财务理论均假设完美的资本市场,认为在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下,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可以完全互相替代,企业的投资决策独立于资本结构。不过,信息经济学在资本市场上的应用证明了外部融资与企业内部产生的资金在成本上存在着差距。这些信息不对称模型的共同发现就是融资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财务约束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财务约束理论认为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较内部融资的成本高,企业可能面临财务约束,企业的投资也因此会受到内部资金多寡的影响,而投资函数的现金流量估计系数更是随着企业的财务约束的程度增加而提高。
由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资本市场的发育很不完全,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和银行来说,其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尤为严重,中国上市公司理论上讲应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约束问题。但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种种表现却并不完全符合信息经济学理论的预测,有学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甚至可能存在过度融资的现象。那么,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及较低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中国上市公司到底是面临着财务约束还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过度融资现象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必将对我国资本市场下一步的稳定、规范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利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文献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对财务约束问题进行研究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了一个扩展的Q投资模型,以中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就整体而言面临着财务约束问题,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要显得更为严重。但在对制造业子行业的分析中发现,食品、饮料业(CO)和电子业(C5)并未面临财务约束,反而可能有过度融资的现象,而其余的子行业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务约束问题。根据这一实证结果以及有关理论分析,本文分别从公司财务政策和国家公共政策两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