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隙纤毛虫是指一类生活在沙粒间隙中的底栖原生动物,是底栖微食物网中的重要功能类群。但由于海洋沙隙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且不易鉴定,其形态学及分类学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空白。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对烟台近海半咸水沙隙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累计分离鉴定沙隙纤毛虫24种,分别隶属于6纲、9目、14科、18属(菲阿虫属Phialina;长吻虫属Lacrymaria;旋前管虫属Helicoprorodon;伸颈虫属Trachelotractus;拟刀口虫属Paraspathidium;颈针虫属Tracheloraphis;库瓦莱虫属Kovalevaia;Zosterodasys;偏体虫属Dysteria;斜叶虫属Loxophyllum;心口虫属Cardiostomatella;帆口虫属Pleuronema;突口虫属Condylostoma;环须虫属Peritromus;尾刺虫属Uronychi;双眉虫属Diophrys;楯纤虫属Aspidisca;游仆虫属Euplotes)。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新种、新组合的建立。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方法对纤毛虫的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结合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建立了1个新种和1个新组合,其形态学定义描述如下:(1)克兰姆菲阿虫(Phialina clampi Wang et al.,2019):活体伸展大小约80~300×18~50μm,身体呈圆柱状;虫体明显分为前部和躯干两部分;一枚大核,通常呈卵圆形,位于体中部;伸缩泡位于尾部;两种类型的射出体:射出体I约20~35×1~4μm,射出体II约1.5~3.0×0.7~1.0μm,分布于表层;27~31条体动基列,每条体动基列由前端2~4个“背触毛”和后部71~163个体单动基系组成。(2)尾菲阿虫(Phialina caudata(Kahl,1933)Wang et al.,2019):活体伸展大小约80~170×20~45μm;身体截面呈圆形,尾部尖削;虫体明显分为前部和躯干两部分;单枚大核,通常呈椭圆形,位于体中部;一枚小核,椭球形或球形,靠近或贴于大核;伸缩泡位于体中部和尾部之间;20~24条体动基列,每条体动基列由前端2~4个“背触毛”和后部34~74个体单动基系组成。2.首次获得了克兰姆菲阿虫(Phialina clampi)和尾菲阿虫(Phialina caudata)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评估了其系统地位。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两种菲阿虫的系统学地位。在系统发育树中,尾菲阿虫(Phialina caudata)同属内一个未定种聚于同枝,后与克兰姆菲阿虫(Phialina clampi)形成了姐妹枝,并在长吻虫科(Lacrymariidae)中占据基部的位置。(2)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菲阿虫属(Phialina)为非单源发生。(3)基于菲阿虫属(Phialina)和长吻虫属(Lacrymaria)的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发育进行了推断:在长吻虫科(Lacrymariidae)中,无收缩性的颈区可能是该类群的祖征,而具有收缩性的颈区应为衍征。3.蛋白银染色方法的优化:对纤毛虫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的关键技术—Wilbert蛋白银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染色成功率,并优化了染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