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病人常合并有营养不良,国内外报道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在31%~87%,其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位于首位。这些胃肠道肿瘤病人常需给予肠内营养甚至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病人给予合理、及时的营养支持可提高部分营养指标、减少体重丢失、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临床结局。但肿瘤细胞以糖酵解作为主要的产能方式及提高脂肪利用的特点,有专家提出了提高脂肪比例、降低葡萄糖比例的营养支持方式。这种低糖脂比的营养支持在肠内营养中已应用广泛,被称为肿瘤的生酮饮食疗法,该疗法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低糖脂比的肠外营养,因提高脂肪比例可能带来的肝功能损害等风险,临床上有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胃肠肿瘤病人进行PN,观察低糖脂比及正常糖脂比PN对病人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并发症、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进行了PN的荷瘤胃肠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的恶性胃肠道肿瘤IV期病人48例;两组病人均行PN 5-14d,依据PN中的糖脂比分为低糖脂比组(糖脂比<1)30例及正常糖脂比组(糖脂比≥1)18例,比较两组在PN前、PN 5d、PN 14d的营养状况(NRS2002评分、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住院期间的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导管感染等,非感染性并发症如心衰、心梗等,总的并发症等)、临床结局(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低糖脂比组的PN时间为5-31 d,均值为8.47±4.833 d,而正常糖脂比组的PN时间为5-41 d,均值为11.83±9.199 d,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2.两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BMI在PN前、PN5d、PN 14d同时间段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在PN前、PN 5d、PN 14d同时间段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281);但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低糖脂比组为13.3%(4/30),正常糖脂比组为55.6%(10/18),低糖脂比组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糖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两组临床结局的比较,低糖脂比组无死亡发生,而正常糖脂比组有死亡1例,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住院时间低糖脂比组为22.87±23.787d,正常糖脂比组的为30.89±11.896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结论:1.短期应用低糖脂比的肠外营养未增加对荷瘤状态下的恶性胃肠道肿瘤病人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了病人住院期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2.短期应用低糖脂比组的肠外营养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临床结局,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并不优于正常糖脂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