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巢湖地区地处富磷地质区,周边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人工开发过程中所引起的磷素迁移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巢湖流域富磷地层磷流失及面源产生条件与强度”子课题(2008ZX07103-003-01)为依托,研究了巢湖流域北岸东部(下文称为研究区)不同地层岩源磷的含量与赋存形态。
首先通过野外“点磷实验”,开展含磷层位的初步确定工作。利用钼酸铵点滴试验是野外寻找磷矿和磷酸盐化层位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在寻找磷矿过程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NaOH熔融一钼锑抗比色法和连续提取法分别研究了巢湖北岸东部不同地层岩样中磷素(即岩源磷)的含量与赋存形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岩源磷的总量为143.8-135445.5 mg/kg,平均含量约为7538 mg/kg:分析其中的大部分岩样可以看出其含量相对较高的是Or-P和De-P,Ex-P含量最少,其它几种形态的磷量的大致趋势是Al-P<Fe-P<Ca-P<Oc-P。但因含磷层位的不同,各种形态的磷的分布规律稍有不同。
同时以碱溶液为提取剂研究了岩样中的有效磷含量,结果显示:大部分岩样中有效磷含量仅占总磷的很少一部分;个别岩样中几乎不含有效磷。
磷是造成巢湖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将研究区所有含磷层位分为三个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根据实验结果,肥东群双山组、二叠系孤峰组、震旦系灯影组为高风险区;高家边组、龙潭组、高骊山组、大隆组、坟头组为中风险区;五通组、和龙山组、殷炕组、南陵湖组为低风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