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家庭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发展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是家庭产生的条件,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婚姻家庭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关系。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浪潮的推动,彝族乡村女性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婚姻家庭中彝族乡村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基于文化的传承性与传统性,彝族乡村女性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她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她们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与她们在彝族社会中的作用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地位极其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雨村女性一方面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又有着几千年彝族乡村传统文化的本土烙印。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以雨村彝族女性婚姻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在彝族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中,探讨雨村女性从改革开放至今,其在婚姻家庭中的现状。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将研究所得到的材料贯穿于文章中,展示了今日凉山彝族乡村女性婚姻家庭的生活百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本研究拓展了对彝族女性的认识,展现了她们日常生活中的艰辛,突出了她们在彝族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研究显示:彝族乡村女性是推动乡村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雨村女性受人文、教育、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生计上依托粗放的农牧业,缺少科学技术的指导;在家务劳动的分工和家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上女性的地位严重不平等,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在婚姻家庭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婚姻的自主权大部分流于表面,尤其在家支观念面前,女性对婚姻的解除和重组以及对子女的归属权上深受束缚;在生育观上,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性偏好思想根深蒂固;家庭暴力和子女的教育成为影响夫妻关系的主要准绳。全文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状况,阐述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出了研究的难点;第二章主要对雨村的地理位置、文化形态、彝族文化传承中的雨村女性及其当代发展进行介绍,然后结合案例对雨村的生计方式进行深入的解析;第三章着重介绍了雨村的女性婚姻缔结现状,以及婚姻的解除与重组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和影响;第四章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典型案例对雨村的女性家庭观、生育观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进行深入解析;第五章是对彝族文化传承与变迁中乡村女性婚姻家庭的思考,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