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话”正日益受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关注。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但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当前,关于对话的理论言说显示出极大的优势,而对于践行对话的主体——教师而言,他们与对话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阻隔与障碍。如何使对话真正走近教师,内化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教育对话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个“真”问题。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以“关系性思维”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以现象学教育学“回到事物本身”以及哲学解释学本体论特别是解释学实践哲学作为研究视角和写作工具,即“回到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问题,把研究的基点深深植入教育现实中,立足于教育现实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描述现象并构建文本解释。这里,教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理论,而是一个展开的、丰富的意义实现的“对话场”,在这一场域中,教师作为直接的参与者、体验者、更多文化资本的占有者,承载着教育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其在“场”中的地位无可争辩地凸显出来。于是,本文从践行对话的主体——教师的角度出发,“回到教师本身”去研究问题,对教育场域中作为“我”的教师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审慎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用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探讨了实现对话的可行路径。全文共分七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从当代教育的“意义”危机入手,反思“意义”迷失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对话理性”的介入是教育走出意义危机的有效路径。第二章是对话的本体论解读,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对话的含义以及西方关于对话理论的各种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中对话的定位。第三章首先诠释了教育对话的哲学解释学涵义,然后从关系性思维的视角提出教育对话的生成场域,分析了教育场域的特点,并引出教师的出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涉及的方面很多,对话关系的回复与建构亦涉及复杂的因素。以教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的:发生在教育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对话;关注于理解和意义生成的阐释性对话;强调反省和自我提升的反思性对话;意在通过批判性理解旨在走向合作的批判性对话。分别表述为:第四章,主体性对话:教师与学生;第五章,阐释性对话:教师与课程;第六章,反思性对话:教师与自我;第七章,批判性对话:教师与研究者。从内容上涵盖了对话的本体论维度、知识论维度和价值论维度,通篇渗透了对话之于教育以及师生精神建构的意义。其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研究者等以人为主体的对话属于教育场域中的显对话,教师与知识、教师与课程及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属于教育场域中的潜对话。从根本上说,潜对话是服务于显对话的。对话的目的在于“理解”和“精神建构”,师生生活世界的丰富和生命的丰盈,终极目标则指向教育“质”的提升。对话的未完成性决定教师的对话永远处于旅途之中。在对话与理解的路上,教师应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现象学的反思和解释学的理解,以获得实践智慧,成为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