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在生物领域的应用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获得较大的发展。其中,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超灵敏的生物成像进展最快,同时也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领域。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有两种方法:St?ber法和微乳液法。其中微乳液法通过改变其反胶束的大小可控制硅颗粒的粒径大小,而且制备的硅颗粒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因而受到更多的青睐。采用微乳液法可在硅颗粒中包入水溶性荧光染料以及量子点,疏水性的有机荧光染料在经过改性后也可包入到硅颗粒的核中。与普通的荧光染料相比,硅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和荧光稳定性显著增强。硅纳米颗粒的表面可通过物理吸附或共价结合与不同的生物分子如DNA、抗体结合,从而拓展其在生物分析或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本文首先采用“一步法”合成了表面含氨基的硅纳米颗粒,即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 ,水解形成硅颗粒)和氨基硅烷γ-Aminopropyltrimethoxysilane(APS)同时水解并在硅颗粒表面共聚合而修饰上氨基。继而采用“两步法”向硅纳米颗粒表面引入氨基,即在硅纳米颗粒的合成完成后通过氨基硅烷如APS等在硅颗粒表面水解缩合而实现硅纳米颗粒的表面氨基修饰。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硅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粒度分布以及单分散性,发现“两步法”所得纳米颗粒较佳。然后分别采用戊二醛和EDC(1-ethyl-3-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NHS(N-hydroxy-succinimide)等作为硅纳米颗粒与生物识别分子的偶连剂。戊二醛可与氨基和生物分子形成schiff碱基从而实现氨基和识别分子的偶联。而将氨基羧化衍生后,利用EDC和NHS也可与含氨基的识别分子形成稳定的酰胺键键合到硅颗粒表面。细胞实验表明,EDC和NHS的偶联效果较好。这一工作为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