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标志着天、地、人的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本文研究基于传世较为完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的先秦时期文献典籍和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其中与“和”相关的论述进行了穷尽性的搜集整理,一方面剖析挖掘先秦典籍中各具特色的“和”思想内涵,对“和”字涵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解读,另一方面,整理《黄帝内经》中“和”的涵义,分析《黄帝内经》继承先秦各家的“和”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和”思想的特点。本论文的正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其中均体现了“和”的理念。此外,中医自古“德术并重”,以“仁”、“和”为内涵的中医医德观也不容忽视。第二部分,为先秦典籍中的“和”范畴研究。首先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对“和”字的字形进行了溯源,并通过对“和”字古今释义的整理,将“和”在汉语中所代表的涵义进行了全面的搜罗。其后简析了先秦典籍中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周易》、《尚书》、《仪礼》、《诗经》、《春秋》五经,史书《国语》和《战国策》,诸子的学术论著以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与“和”相关的代表性章句,并分别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和”的内涵特点。第三部分,为先秦典籍“和”范畴的内涵分析。依照成书时间的先后观察先秦典籍中“和”字所代表的涵义的变化,详述了其由“五味、五声之和”演变为“身心伦理之和”,最后抽象为与“同”对立的哲学概念并为各家学术流派阐发的过程。其次还分析了与“和”相关的几个重点哲学范畴的内涵,阐释了其各具特色的和谐观。第四部分,为《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对《黄帝内经》中与“和”相关的章句及主要注释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黄帝内经》“和”字的涵义及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的体现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和”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论述了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并试探寻造成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第六部分总结了“和”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