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与《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simo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标志着天、地、人的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本文研究基于传世较为完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的先秦时期文献典籍和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其中与“和”相关的论述进行了穷尽性的搜集整理,一方面剖析挖掘先秦典籍中各具特色的“和”思想内涵,对“和”字涵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解读,另一方面,整理《黄帝内经》中“和”的涵义,分析《黄帝内经》继承先秦各家的“和”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和”思想的特点。本论文的正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其中均体现了“和”的理念。此外,中医自古“德术并重”,以“仁”、“和”为内涵的中医医德观也不容忽视。第二部分,为先秦典籍中的“和”范畴研究。首先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对“和”字的字形进行了溯源,并通过对“和”字古今释义的整理,将“和”在汉语中所代表的涵义进行了全面的搜罗。其后简析了先秦典籍中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周易》、《尚书》、《仪礼》、《诗经》、《春秋》五经,史书《国语》和《战国策》,诸子的学术论著以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与“和”相关的代表性章句,并分别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和”的内涵特点。第三部分,为先秦典籍“和”范畴的内涵分析。依照成书时间的先后观察先秦典籍中“和”字所代表的涵义的变化,详述了其由“五味、五声之和”演变为“身心伦理之和”,最后抽象为与“同”对立的哲学概念并为各家学术流派阐发的过程。其次还分析了与“和”相关的几个重点哲学范畴的内涵,阐释了其各具特色的和谐观。第四部分,为《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对《黄帝内经》中与“和”相关的章句及主要注释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黄帝内经》“和”字的涵义及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的体现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和”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论述了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并试探寻造成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第六部分总结了“和”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正>抗病毒治疗是阻止乙型肝炎疾病进展最根本的策略之一。经抗病毒治疗后,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获得显著改善,但仍有CHB患者经治疗后发
2010年4月,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口援建喀什地区的工作部署,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组成项目工作组先后五次赴新疆喀什地区及伽师县围绕棉花种植、棉纺织生产、研发、物流配送
<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的流行是一个严重的临床医学及公共卫生问题。自1961年首次发现MRSA以来[1],MRSA分离
<正>"窗,是建筑的眼睛。窗的风景,是人的风景。窗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这段话引自《窗,光与风与人的对话》一书。(图1)不论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还是说窗户是建筑的眼睛,
<正> “意匠渗淡经营中”、“别具匠心”、“匠心独运”等语,屡见于中国古代画论;日语中也有“意匠”一词,意思相近。都是指艺术家的构思与设想通过形、色、构图布局的反复推
<正> 六十年代以来,日本着力进行村镇改造,利用当地已有资源,保留并提升原文化面貌,使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有关人士称其为“造乡运动”.日本的经验传到台湾.近年,“社区营
蒙古族巴尔虎部落服饰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古朴独具特色的服饰艺术,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闪烁着装饰中透着实用的光芒,折射出马背
本文从科学观这一角度对康德哲学进行了分析评价。作者指出,在康德哲学中,包含着对于经验自然科学理论本质及其认识原则的哲学诠释。康德的这一说明,触及到了许多当代科学哲
邵志芳(2008)等根据认知任务分析(CTA)的原则,设定了详细的CTA评定程序及对试题难度事前评定的框架,本研究采用该框架分别由2名评定者对上海市2007-2010年中高考物理试题进行
骑楼建筑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但随着城市经济模式的变革,广州老城区道路两侧的骑楼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