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关于生命的主体、人的生命的本原、人之所以有善心善念、有道德行为,以至有建立理想的制度文化及客观事业,此种种表现,究极其根源,在中国传统先哲看来,特别在中国传统儒学之中,是有其源头活水的本原。此本原不在外而在内,而在古代社会,这本原历来都是中国儒者乃至中国人民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孔子言仁,孟子言良知,朱子言性即理,陆象山言心即理,王阳明言致良知....……等,就大处而言,都是历代儒者本其对生命的真实体验,然后表诸于语言概念的论述总结,有别于纯粹的猜测或玄想。唯有关内容、表达方式及理路之所以不同,乃由于因应时代的转变,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教化对象,再加上实践者自身的独特体验,于是而有不同的演绎,不同的教法,以及不同的思想创造。然则语言可变、表达方式可变、理路可变,价值内核却不可改变。盖进入现代,此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所依,在此崭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当代的儒者将当以何种的形态、何种的语言概念、何种的理论内容、何种的思维方式去对此中国传统生命主体及其相连的核心价值,作出既立足于传统,而又满足当代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诠释方法,这将是当代儒者回应此时代需要的必答课题。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的重要学者,本其真实的生命体验、涵盖古今中外的学养、细致包容、兼收并蓄、开放宽容以及卓绝的思辨能力,以其一生的努力,对这问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唐君毅对传统中国学术之新诠释,对中西思想文化理论之新创建,皆与其道德主体观念的开展息息相关,而此种种观念之阐发,依研究显示,皆本其对生命的真切体验而有。唐君毅首出的道德主体观念见诸其早年著作《人生之体验》。书中开始使用“心体”或“心之本体”等观念,但皆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表达。文中唐君毅发现现实人生中的不同心境,无论是正面负面,其背后皆有积极意义,于是体会到人生命中的善。而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实现此种善的价值,继而肯定一切学术文化与客观事业的价值,从而重建人生、重建人类文化。唐君毅于《道德自我之建立》一书,开始对此“心之本体”作道德哲学式的陈述。唐君毅指出,人之道德行为之根本,是“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然后唐君毅由人之不忍之心,推出道德心灵之存在;进而再由不忍世界之虚幻与毁灭,而发现“心之本体”的存在。“心之本体”为“道德自我”、“精神实在”的根本,由此而确保现实存在,世界存在,于是进而肯定一切客观文化事业的重要。不过“道德自我”只成就个人人格,虽理上亦肯定客观文化事业,但为要取信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人,唐君毅于《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创立“道德理性”一观念,并以西方式的迂回进路论述各种文化活动之所以根于“道德理性”的原因,从而确立“道德理性”统摄文化活动的理论根据。之后,唐君毅回头整理中国哲学,自述其写作方法,乃本其仁义礼智之心,以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进路,重新理顺中国历代思想的发展,并融会贯通诸家的思想,使各种思想哲学,皆能各归其位。唐君毅进而发现,不单中国历代的各家思想、义理可以融会贯通,世界各大文化的思想、哲学亦可本于人的心灵活动而相通起来,并有其共同的生命之源。于是返本之后,唐君毅继之以开新,而有其心灵九境的创造。唐君毅以九境为基础,论证一切古今中外之思想、学术、文化、道德行为、宗教等,均是人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所形成或所感通之境。九境总持一切哲学,使各种思想哲学皆各得其分位,各显其价值。唐君毅最后由博返约,指出一切的哲学与文化,其目的是为了成教,使一切人的精神生命得以超升;而此一切理想的落实,皆植根于人的“性情”,故“性情”为生命之根本,一切文化与学术的源头活水。本文的章节划分,除绪论之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唐君毅道德主体思想的来源,以及其首出的道德主体观念“心之本体”、“道德自我”、“精神实在”。第二章讨论创造主体“道德理性”涵摄各种文化活动的理由,以及人在现实中实践道德的艰难及超克之道。第三章讨论道德主体观念的返本开新与归结:先述唐君毅本其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方法整理历代中国思想义理之所得,于中见无论是中国哲学本身,抑或是世界各大思想、哲学与文化,皆可会通于人的心灵活动之中;继而以人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建构心灵九境的哲学架构,并通过生命成长为一切文化立根;最后由博返约,指出一切哲学与文化皆为成教,而一切理想的落实皆植根于人的“性情”。第四章总结唐君毅的道德主体观念的现代价值,首指出其观念上的创新为现代中国人架设进入中国哲学的桥梁,次述其继承宋明儒的心志建立新内圣外王之学,最后论述其将人类有价值的文化融通为性情之教的贡献。第五章比较唐君毅与牟宗三的思维方式与道德主体思想之异同,一方面显示两位新儒家学者思想的同中之异,更可见及两人对应时代问题的不同回应,于是两家各自的贡献及其哲学的胜处亦因而更清晰可见。结语总结唐君毅道德主体观念的贡献,对现代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对理想文化教育事业的展望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