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朝晚期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石窟北魏、唐两大高峰的过渡时期。以地域而言,又可分为东魏、北齐统治的中原东部地区和西魏、北周管辖的北方西部地区。这两个区域的佛教文化除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发展外,各自因政治、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北周在继承北魏、西魏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石窟寺及造像艺术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北周石窟寺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天水麦积山、固原须弥山、武山拉梢寺等大中型石窟,另外,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北周窟龛,也属于本研究的范围。石窟寺的分期研究,是其它研究的基础,本论文首先对各地石窟进行分期研究,以确定各期的年代及特征。北周石窟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的文化影响的差异,各石窟在文化面貌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敦煌地近西域,是接受外来佛教文化的前沿,同时它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侵染,文化上具有一种双重性,东西两方的因素很明显的反映在石窟造像中。长安是西魏、北周的文化中心区,佛教发展的历史十分久远,它的佛教造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准,这种模式通过文化的传播辐射影响周围地区。麦积山,地近中原,其佛教文化自始至终都受到中原因素强烈的影响,加之,地处丝路重镇,通过丝路外来文化也给予它极大的影响。南朝的佛教艺术也通过秦蜀间的交往对麦积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形成了麦积山北周石窟造像多元文化交汇的特色。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文化面貌极其复杂,东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受此影响,其地佛教造像的样式也与众不同。第三章对各地石窟内容及造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单体的佛教造像是北周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北周单体造像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不论从造像形式、造像内容上,与其它时期不同,既有北魏以来的传统,也有吸收北齐、南朝造像特点而产生的新内容、新样式,对此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北周佛教艺术的面貌。故笔者收集了大量的单体造像,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其反映的佛教思想及信仰。南北朝时期,南北虽存在着地缘上的距离,政治对峙、分裂,但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并没完全隔断,两地间文化始终不断的相互吸收、融合。南北统治者又均崇佛,佛教文化的交流就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重点。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使得造像样式发生了变化,题材内容也与之前不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佛教北方重禅观实践,南方偏义理的格局,出现逐渐融合的趋势,为隋唐统一后佛教造像的一体化打下了基础。此时南朝佛教以其先进性,对北方造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新题材、新内容、新样式都通过此时南北的交往得以传播影响到北方地区,尤其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对西部地区北朝晚期石窟、造像影响深远。本论文在第五章中对此作了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