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首先对蟾酥原料药物进行提取与纯化,获得其主要药效组分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以主要药效组分为模型药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为载体,运用现代制剂技术,研制其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并对所制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征及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学进行研究,为探索药物肝靶向给药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方法:1.本试验是在参考前期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甲醇提取法、氯仿萃取法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的方法纯化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2种有效作用成分,显著提高了药效成分的含量以增强治疗作用。2.本试验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薄膜分散-高压匀质法制备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选取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星点-效应面法设计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处方及工艺。3.将制备好的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采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仪、Zeta电位仪等对其外观、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考察。4.采用正向动态透析方法研究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特性;5.采用蟾酥提取物原料药溶液为对照组进行蟾酥提取物普通脂质体和蟾酥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结果:1.蟾酥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直径与柱高比值为2:14,上样量与吸附剂的比值为1:7,洗脱剂环己烷—氯仿—酮比值为4:3:3,采用该纯化工艺所得的蟾毒配基的总含量达到65.58%。2.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制备的最佳工艺:卵磷脂与蟾酥提取物比为7:1,卵磷脂与胆固醇比为3.5:1,超声时间为40 min,水化温度为60℃,载药介质为pH 6.8 PBS缓冲液,高压均质机压力为100MPa。3.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蟾酥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蟾毒配基包封率为85.12%,粒径115nm,Zeta电位为-47.28mV。4.在选取pH 6.8释放介质中测得的蟾酥原料药的累积释放率在48 h时已释放完全,而蟾酥提取物普通脂质体和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9.63%、74.45%。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蟾酥提取物原料药溶液组、普通脂质体组和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组均符合二室模型,测得的普通脂质体的t1/2β为蟾酥原料药溶液对照组的3.77倍,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t1/2β为原料药溶液对照组的8.76倍。组织分布中普通脂质体在肝、肺脏器中分布的药物总量分别为蟾酥提取物原料药溶液对照组的1.709倍、1.764倍,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在肝、肺脏器中分布药物总量分别是蟾酥提取物原料药溶液组的2.953倍、2.4714倍。此研究说明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在体内循环与滞留的效果优于普通脂质体,有利于药物的富集,且靶向作用更为显著。结论:1.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星点-效应面法结合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2.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血药浓度方法简单、合理,为蟾酥及蟾酥制剂的安全用药及研发提供了药动学理论依据与支持。3.蟾酥提取物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可将药物有效地输送于肝、肺脏病变部位,达到缓释和靶向的治疗目的,为探索药物靶向给药及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