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湿疹是反复发作的皮肤科常见病,常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临床分为三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干燥、脱屑和苔藓样变。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因此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停药复发率高。中药治疗疗效稳定,但是要求医者辨证准确方能取效。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是清热除湿的经典方剂,而湿疹多不离湿与热,故本方可用于湿疹的治疗。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研究方法:病例源于2013年8月-2014年1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湿疹患者83例,采集其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各项症状及四诊信息。给予草药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疗程4周。建立病例观察表,每周复诊记录一次,详细填写病情变化,并进行EASI评分和瘙痒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判定疗效,将“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部分和“无效”(疗效指数<30%)部分的病例作为研究数据,疗效作为因变量,即“有效”和“无效”(二值变量),按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与各因素(自变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实际参与研究者78例,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59%。46例有效患者的红斑、水肿及瘙痒程度评分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18例痊愈患者的疗前平均评分5.6(5.3),疗后平均评分0.030(0.1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肢体酸重感、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胃胀、纳呆、大便粘腻、胃酸、打嗝)以及湿热舌脉的湿疹患者应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的有效率更高,由回归系数可知三者对疗效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消化系统症状、湿热舌脉、肢体沉重。结论:1、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治疗湿疹效果较好,78例患者未辨证的情况下应用有效率达到59%,对红斑、水肿和瘙痒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2、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是否有效与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无关;当存在肢体酸重感、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胃胀、纳呆、大便粘腻、胃酸、打嗝)或湿热舌脉时应用本方的有效率更高,而且对疗效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消化系统症状、湿热舌脉和肢体酸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