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全国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现状、分布差异及变化趋势。同时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大部制改革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进行改革机构的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方法1.利用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数据,对实行大部制改革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资源配置、运营情况和服务提供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进行纵向变化分析,了解改革机构的趋势变化情况。2.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行大部制改革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赋权,形成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筛选时,通过专家咨询建立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在指标赋权时,通过专家评分确定指标主观权重,通过CRITIC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两者结合确定指标最后权重。采用加权TOPSIS法和加权秩和比法对进行大部制改革机构的服务能力分别进行排序,然后将两者结合得出机构综合排序,并对个别省的排序结果进行专家验证。结果1.全国大部制改革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现状分析:(1)2018年全国共有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2699所,其中295所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符合本次研究的大部制改革标准。在机构资源与运营条件方面,改革机构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有163人,其中孕产保健部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最多(26.4%),其次是儿童保健部(22.2%);改革机构平均购建业务用房面积为9062m2,平均拥有万元以上设备台件数为139台;改革机构平均业务收入为3173万元,其中孕产保健部占比较多,其次为儿童保健部。在服务提供方面,改革机构年门诊人次数平均为94876人次,其中儿童保健部占比较多(38.6%);年出院人次数平均为4208人次,其中孕产保健部占比较多(42.6%);改革机构平均活产数为1636人,占辖区助产机构内活产数的比例为29.4%。(2)2015~2018年纵向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机构无论是资源与运营条件还是服务提供等指标均保持增长趋势;各指标绝对数均是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各指标年平均增长率则是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大部制改革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1)首先基于“结构-过程-结果”和“投入、服务提供和健康结果”理论框架并查阅相关文献建立了包含4类一级指标,14类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的备选指标库。接着以备选指标为基础设计函调表,对16名专家进行咨询,通过汇总专家意见,备选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数量与内容均保持不变,三级指标调整为62个,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收集的数据进行指标客观筛选,最后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大部制改革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服务提供和结果产出,二级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总服务、孕产保健服务、儿童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辖区妇幼保健服务、服务效率、质量改善和经济效益维度。(2)通过专家评分与CRITIC法相结合算出指标最后权重,结果显示卫生技术人员、万元以上设备台件数、实际开放床日、四大保健部业务收入年度增长率等指标权重较大。(3)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加权TOPSIS法与加权秩和比法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733(P<0.001),两种综合评价方法结果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排序。结果显示东部排名靠前的机构占比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可见东部地区机构服务能力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对河北、山东、湖南和四川的综合排序结果进行专家验证,结果显示,各自Kappa系数分别为0.367、0.550、0.727和0.543,专家排序结果与本研究综合排序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1.全国大部制改革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趋势良好但地区间仍存在差异。2015~2018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制改革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服务能力均呈增长趋势发展。其中,西部地区各指标年平均增长率高于中、东部地区,但绝对数仍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2.本研究基于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系统,根据大部制改革机构特点,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从资源配置、服务提供和结果产出等方面科学构建了评价大部制改革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组合排序对目前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进行了排序,从而有利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