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吃饭问题,不仅要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而且要不断地提高耕地质量。只有坚持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以及土地用途管制,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才能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本文以黄陂区耕地质量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阐述了黄陂区耕地自然质量、社会质量与经济质量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及贡献在于,丰富了耕地质量的内涵,拓展了耕地质量的外延。用翔实的数据论述了黄陂区耕地质量的变化,并提出了保持与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黄陂区耕地(主要水田、旱地)土壤,主要分为黄棕壤、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近30年来,耕地面积大大减少,黄棕壤减少了66.30%,潮土减少了63.51%,水稻土减少了34.86%;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等自然本底没有明显差异。耕地社会质量,是耕地资源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极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2006—2012年,黄陂区耕地资源总量约53千公顷,水田与旱地的比例基本为8:2,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区域内78%的耕地能够实现有效灌排,其中机电灌排面积约48%。黄陂区需加紧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农田。耕地经济质量,是指通过对耕地的投入,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取得的物质效用和经济收益。黄陂区年均使用化肥920吨/千公顷、农膜23吨/千公顷、柴油134吨/千公顷、农药40吨/千公顷,2006—2012年该地区年均农业产值436154万元、农业净产值319736万元、农业净产值率约73%。黄陂区农业投入仅化肥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农业净产值率须稳定持续提高。通过研究并结合环境污染、雾霾肆虐等生活现实,作者觉得下一步应重点加强耕地生态质量研究,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