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中的身份认同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研究白先勇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开始成为白先勇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鲜少有学者分阶段研究白先勇小说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来的不同身份认同模式及对应的内在动因和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分阶段和人物类型分析白先勇小说独有的身份认同模式为研究和理解白先勇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也为正处于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个体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分析的是白先勇早期小说中边缘人物的身份焦虑与生命认同。白先勇在青少年时期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同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使他总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底层边缘人物身上。这些边缘人因“无”身份、渴求认同、过度期望等原因陷入身份的焦虑中,进而产生了生命认同危机。在小说艺术上,作者选择用虚实重叠的写作技巧来呈现边缘人的身份期待感和焦虑感。
  第二章主要分析白先勇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小说中移民群体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原生文化和异文化的对立及由此导致的归属感的缺失使移民陷入了认同危机,调和文化冲突,建构新的身份是他们的唯一出路。本文将白先勇小说中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分为防御、交流、融入三个阶段来探析移民身份困境的表现和原因。在艺术形式上,白先勇选择用“回忆”和“独白”的小说形态在表现移民遭遇身份认同困境时被认同的渴望。
  第三章分析的是白先勇小说中同性恋群体的身份放逐与社会认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排斥、家人的不理解、生存的艰难等多重原因让“青春鸟”变成“孽子”,但被放逐只是悲剧的开始,而自我放逐才是他们陷入身份危机的根本原因。与主题相对应,白先勇在《孽子》中巧妙地运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来呈现同性恋中男妓群体放逐时的迷茫状态。
  第四章分析的是白先勇后期小说中“多余人”的身份幻灭与自我认同。贵族阶层从大陆流落台湾,曾经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在台北这个新环境中已经完全被消解,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反差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放弃了自我意义的追寻,身份走向幻灭。小说用今昔对比的叙事方式更加突出了这些离散人在身份幻灭后消极的生活状态和作者对身份问题的反思。
  第五章分析的是新世纪以来白先勇立场的转变及小说人物身份超越的表现。在DannyBoy、TeaforTwo等小说中,人物开始站在世界立场下进行自我审视,他们不再拘泥于文化乡愁,而是用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异文化。而白先勇的世界立场与跨文化语境下的超文化认同理论相吻合,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大背景下,超文化能力对个体和民族获得身份认同、摆脱身份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一书是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爲基础的版本目录书。对四库所收之书、四库未收之书均一一详列版本,兼及考订,评论优劣。无论是作爲《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补编着作,还是作爲一部独立的版本目录书,对于研究古籍、四库学和版本目录学,《增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本文以《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爲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整理的基础上,对《增订》一书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在文本对校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目录版本着作等相关资料,对《增订》与《总目》中的舛讹之处进行考订纠正。
语法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难点,困难之一在于语法点的设置数量,困难之二在于语法点的呈现方式。目前国内在汉语教材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材研究。但是涉及到国别化语法教材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我们选取了中美各一部语法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教材选取进行了说明;对与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理论、汉语语法教材有关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第二章到第四章对两部教材在适用对象、编写目的、编写体例,语法内容的选设,语法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以平淡质朴的笔触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并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体现着很强的抒情性。本文通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以及文本细读的方式,发掘废名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并探究废名小说创作对于当代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以及生态写作的实际意义,以期达到拓展审美,召唤人们树立和谐生态观念的目的。
  本文首先在引言中对生态批评作了理论界定,同时梳理了当前国内对于废名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从“童年生境”、中国传统文化、
诗酒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传统,诗中写酒或以酒催诗成为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种重要模式,酒对于诗人情感的催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经济越发发达的情况下,饮酒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各种充满世俗味道的酒桌文化充斥其间,而最能代表中国高雅饮酒文化的诗歌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对诗酒结合的雅文化无比怀念。南北朝涉酒诗作为酒与诗结合的发展形态,展示了酒在诗歌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并最终为唐朝绚烂的诗酒文化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论文以南北朝涉酒诗作为研究对象,解读南北朝涉酒诗的文本内涵,追寻南北朝涉酒诗
如火如荼的国内“生活美学”理论发展至今已近二十余年,虽然学界对其研究热度丝毫未减,但通过客观分析,其当代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不论是理论发展研究还是应对现实审美问题,“生活美学”的表现均不尽人意。如何改良或建构一种新的“生活美学”成为了当下的大势所趋。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从‘艺术终结’到‘生活美学’”为题,主要围绕“生活美学”为什么会产生又是如何兴起,其理论建构的核心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理清生活美学兴起的内在因素并介绍生活美学的理论内涵,为后两章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以“生
本文将《经典释文》中的《尚书音义》和《礼记音义》作为考察中心来研究《释文》中的辅助性注音术语,辅以敦煌本《尚书音义》和兴福寺本《礼记音义》两种残卷与传本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传本的增省情况。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经典释文》中辅助性注音术语释文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尚书音义》传本和残卷的辅助性注音术语作单独的研究,将传本和残卷的辅助性注音术语作穷尽式的搜索和统计,找到每个术语所涉及的经注原文。结合每个术语所涉及的经
曹贞吉是清初重要的文人,严迪昌称其为“京华三绝”之一,沈轶刘称其为清初“不能忽略之三曹词”之一,他的诗词值得我们研究。
  曹贞吉生于明朝,长在清初,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弟逝,两度经历地震,其外祖父与弟弟均死于政治之乱。抒写思乡怀亲、慨叹历史兴衰、寄寓身世之感是曹贞吉诗、词共有的主题。除此外,作者还于咏史怀古中寄托反战思想,于感怀作品中嗟叹人世别离,题画作品在表达作者情志之外还增添了画幅的诗意性,悼亡类作品表现悲痛之余也嗟叹人世如幻。同题材中,曹诗于共有主题外还表现民生艰难、造物神奇,也记录地震
培养旅团部队政治干部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和媒介信息传播能力,是信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是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所以,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丰富旅团部队政治干部的媒介素养知识,强化其媒介素养的形成。  一、理论引领,自我提高  媒介素养自我教育是旅团部队政治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学校教育,如日常
期刊
本文以今河南省境内传世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以金文的文学性为切入点,分别对河南金文的主要内容、诗乐批评、人物品评、文体类型与特点以及抒情意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绪论部分,阐述河南金文文学研究的可行性与价值性,对河南金文的综合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河南金文的内容研究。本章第一节主要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根据河南金文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祭奠父祖、奖赏赐予、祈介祝嘏、宴飨宾客、媵女出嫁、征伐记功、物勒工名七个类型,并在分类的基础上
近代以降,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南地区亦不能幸免。两次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列强取得沿海一带通商口岸的控制权,其势力延伸至长江中下游,随后沿长江西进,剑指西南地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掀起了一股探索中国西南地区的热潮,外交官、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等群体纷纷涌入这一族群高度重叠并生的领域,谢立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1882年至1884年,英国驻重庆领事官谢立山三次深入西南腹地考察,并将旅途所见所闻以《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为题结集出版。该著不仅为世人塑造了一个相对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