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研究白先勇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开始成为白先勇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鲜少有学者分阶段研究白先勇小说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来的不同身份认同模式及对应的内在动因和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分阶段和人物类型分析白先勇小说独有的身份认同模式为研究和理解白先勇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也为正处于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个体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分析的是白先勇早期小说中边缘人物的身份焦虑与生命认同。白先勇在青少年时期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同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使他总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底层边缘人物身上。这些边缘人因“无”身份、渴求认同、过度期望等原因陷入身份的焦虑中,进而产生了生命认同危机。在小说艺术上,作者选择用虚实重叠的写作技巧来呈现边缘人的身份期待感和焦虑感。
第二章主要分析白先勇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小说中移民群体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原生文化和异文化的对立及由此导致的归属感的缺失使移民陷入了认同危机,调和文化冲突,建构新的身份是他们的唯一出路。本文将白先勇小说中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分为防御、交流、融入三个阶段来探析移民身份困境的表现和原因。在艺术形式上,白先勇选择用“回忆”和“独白”的小说形态在表现移民遭遇身份认同困境时被认同的渴望。
第三章分析的是白先勇小说中同性恋群体的身份放逐与社会认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排斥、家人的不理解、生存的艰难等多重原因让“青春鸟”变成“孽子”,但被放逐只是悲剧的开始,而自我放逐才是他们陷入身份危机的根本原因。与主题相对应,白先勇在《孽子》中巧妙地运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来呈现同性恋中男妓群体放逐时的迷茫状态。
第四章分析的是白先勇后期小说中“多余人”的身份幻灭与自我认同。贵族阶层从大陆流落台湾,曾经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在台北这个新环境中已经完全被消解,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反差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放弃了自我意义的追寻,身份走向幻灭。小说用今昔对比的叙事方式更加突出了这些离散人在身份幻灭后消极的生活状态和作者对身份问题的反思。
第五章分析的是新世纪以来白先勇立场的转变及小说人物身份超越的表现。在DannyBoy、TeaforTwo等小说中,人物开始站在世界立场下进行自我审视,他们不再拘泥于文化乡愁,而是用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异文化。而白先勇的世界立场与跨文化语境下的超文化认同理论相吻合,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大背景下,超文化能力对个体和民族获得身份认同、摆脱身份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分析的是白先勇早期小说中边缘人物的身份焦虑与生命认同。白先勇在青少年时期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同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使他总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底层边缘人物身上。这些边缘人因“无”身份、渴求认同、过度期望等原因陷入身份的焦虑中,进而产生了生命认同危机。在小说艺术上,作者选择用虚实重叠的写作技巧来呈现边缘人的身份期待感和焦虑感。
第二章主要分析白先勇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小说中移民群体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原生文化和异文化的对立及由此导致的归属感的缺失使移民陷入了认同危机,调和文化冲突,建构新的身份是他们的唯一出路。本文将白先勇小说中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分为防御、交流、融入三个阶段来探析移民身份困境的表现和原因。在艺术形式上,白先勇选择用“回忆”和“独白”的小说形态在表现移民遭遇身份认同困境时被认同的渴望。
第三章分析的是白先勇小说中同性恋群体的身份放逐与社会认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排斥、家人的不理解、生存的艰难等多重原因让“青春鸟”变成“孽子”,但被放逐只是悲剧的开始,而自我放逐才是他们陷入身份危机的根本原因。与主题相对应,白先勇在《孽子》中巧妙地运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来呈现同性恋中男妓群体放逐时的迷茫状态。
第四章分析的是白先勇后期小说中“多余人”的身份幻灭与自我认同。贵族阶层从大陆流落台湾,曾经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在台北这个新环境中已经完全被消解,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反差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放弃了自我意义的追寻,身份走向幻灭。小说用今昔对比的叙事方式更加突出了这些离散人在身份幻灭后消极的生活状态和作者对身份问题的反思。
第五章分析的是新世纪以来白先勇立场的转变及小说人物身份超越的表现。在DannyBoy、TeaforTwo等小说中,人物开始站在世界立场下进行自我审视,他们不再拘泥于文化乡愁,而是用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异文化。而白先勇的世界立场与跨文化语境下的超文化认同理论相吻合,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大背景下,超文化能力对个体和民族获得身份认同、摆脱身份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