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提供损失补偿和人身给付的部门,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与保险业相伴相生的信息不对称也始终困扰着保险业。信息不对称使保险市场资源达不到有效配置,降低了市场效率,损害了社会福利,是保险市场失灵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以机动车保险市场为例研究了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梳理、概括并总结了关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模型,在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实证分析了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据此为我国保险业应对信息不对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8章,分别是:第1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并指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章为文献综述,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逆向选择研究、道德风险研究、学习效应研究和实证区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经验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进行梳理与综述,并按照我国保险市场子市场的不同对国内文献进行了总结。第3章在介绍机动车保险的特点及分类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的历史发展,并从险种、定价和行业车险信息集中平台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车险市场的发展现状。第4章梳理并概括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模型,首先运用信号甄别博弈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保险市场逆向选择,并阐述了存在逆向选择时均衡的存在及其性质,接着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别分析了事前道德风险模型、事后道德风险模型、一般模型和经验费率制下的道德风险模型。第5章使用我国三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运用两种参数方法和一种非参数方法,从我国车险市场现行的全部基本险出发,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全面检验。第6章基于样本分组的思想、运用添加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风险频率和风险程度两个角度对投保人的逆向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第7章对机动车保险市场道德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该章共分两个部分:(1)运用样本分组的方法在分离了保险市场逆向选择的基础上同时检验我国车险市场道德风险的正面效应和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2)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采用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模型的方法从风险频率和风险程度两个角度分别检验我国车险市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第8章为本文的结论,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为我国车险市场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逆向选择的信号甄别博弈模型理论研究表明,竞争性保险市场当存在逆向选择时,如果存在均衡则必定是分离均衡,但如果市场上高风险者比例较低,则分离均衡也不存在,多期契约提高了保险公司对高风险类型投保人和低风险类型投保人的信号甄别能力,实现了帕累托改进;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模型理论研究表明,道德风险的存在阻碍了保险交易的达成,降低了保险市场效率。当保险市场存在事前道德风险时,定有免赔额的保险契约是最优的,当存在事后道德风险时,定有共同保险条款的保险契约是最优的。保险公司通常综合运用免赔额条款、共同保险条款和设置投保限额的方法来规避道德风险,经验费率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投保人付出更多的防损和减损努力,抑制了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2)使用两种参数方法和一种非参数方法均证实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风险和保障的条件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且信息不对称在险种和地区分布上差异很大,随着索赔次数的增加、风险频率的增大,我国车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险种上,而地区差异渐趋消失,表明我国车险市场在高频索赔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突出。(3)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逆向选择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显著的逆向选择,但是投保人的逆向选择仅仅表现在风险频率上,即自知风险频率高的投保人倾向于购买更高的保障,而投保人对其风险程度则不具备信息优势。(4)道德风险的样本分组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显著的道德风险。样本分组法表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道德风险的正面效应,由于交强险新规使得投保人面临的激励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双重差分模型的结果表明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非常显著,同时,我国车险市场既存在事前道德风险,也存在事后道德风险,且事后道德风险比事前道德风险更为严重和普遍。不同于以往研究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文献,本文主要有以下四点创新:一是同时研究了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验证了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回答了我国车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来源于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问题。二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结合起来,在梳理、概括和总结信息不对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又验证了理论模型。三是不仅检验了投保人风险频率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从投保人风险程度的角度进行了验证,既回答了投保人逆向选择是表现在风险频率、风险程度上还是兼而有之的问题,也解决了投保人道德风险是来自于事前道德风险、事后道德风险还是兼而有之的难题。四是在实证研究上取得了以下三点创新:(1)使用非参数方法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一致的结果,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2)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逆向选择进行检验,模型中个体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引入可以分别控制无法观测的异质性和宏观、制度因素的影响,因此得到了更为一致的估计。(3)基于自然实验的思想、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估计,通过研究一项政策的实施与投保人索赔行为的改变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来检验道德风险,是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的一项突破。对于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使用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日后研究的方向所在:(1)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既来源于逆向选择,也来源于道德风险,且道德风险比逆向选择更为严重。由于模型和数据的限制,本文是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分开单独研究的,而没有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相互影响,在一个理论框架下研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交互作用并在实证上深入分析和比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日后研究的重点。(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机动车保险市场,研究结论也仅适用于机动车保险市场,对于信息不对称比较突出的其他保险市场如医疗保险市场、年金市场、农作物保险市场等的适用性,仍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