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是致残致死的疾病之一。糖尿病患病人数,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化、都市生活的普及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国外糖尿病流行病研究最新信息表明,当前糖尿病病人增长最快的三个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和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二”。随着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1][2]。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影响的糖尿病患者,在正规治疗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可能比单纯接受药物治疗要起到更积极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把患者自然状况及疾病特征因素包括家庭、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病程、身高、体重、精神心理状况等几方面因素都考虑在内,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量工具,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心理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的比较。试图找到一个有效的综合式生物—心理—社会干预治疗及其评估模式,全面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疗效。为临床各个科室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使得心理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重视。研究对象:对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进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符合WHO(1999)[3]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患者对本调查知情并同意。(3)愿意连续主动接受本院为期3个月的糖尿病治疗,并且本人和家属愿意心理晤谈和问卷调查。(4)能够自理